搭平台 增强园区配套能力 一个园区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不断增强配套能力。在配套能力建设上,园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专家参与”的建设思路,按照“1+N+X”(“1”为政府,“N”为企业,“X”为专家团队)的建设模式,坚持生产配套能力和生活配套同步推进。 园区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检验检测中心、中试生产性孵化器Ⅱ期(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产业(孵化)园等生产配套平台建设,形成“研发-检验检测-中试生产-报批注册服务”等为一体的生产配套服务。大学科技园、泸州医学成果转化中心、泸州健康产品分析检测中心、泸州食品药品检测中心、泸州临床药理评价研究中心、泸州实验动物资源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将于2016年年底建成,中试生产性孵化器将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 同时,园区继续探索PPP建设模式,加快推进专家公寓、人才公寓、商务中心等生活配套建设,提升园区生活配套能力。园区主要以现有的青龙场镇为基础,推进青龙综合体建设,同步推进城西商务综合体、湿地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泸州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厂外截污干管工程、青坪110变电站、格润能源50兆瓦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等项目,为园区提供宜居宜业的城市生活配套环境。 截至目前,园区产业项目投入20.14亿元,科瑞德二期、四川阿斯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5项目已建成投产,新增产能60亿元以上;大学科技园、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四川西蜀九锦现代中药有限公司、四川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8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能10亿元;步长泸州生物制药基地、四川贝乐宝制药等9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能160亿元以上。
在壮大承载能力,增强配套能力的同时,园区在服务能力的提升上注重实效,着力在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切实为园区发展提供坚实支撑。2016年,园区成为四川首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示范区,药品研发和生产将不再“捆绑”。 政策服务上,园区出台了《泸州医药产业园区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扶持办法》除对园区项目建设在土地、融资、创新、引资等内容给予政策支持外,还加大了对新药开发报批、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的鼓励扶持力度,特别是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对特殊人才实行薪酬补助,一人一策。 金融服务上,园区积极进行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通过全力向上争取、引入PPP及BOT融资模式、引基金及债权等资本进园区、银行贷款等方式,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4亿元,实现融资10.12亿元,推动科瑞德制药、众邦制药等企业做大做强,具备了上市条件,已进入上市通道,预计将于2018年在创业板上市。
政务服务上,园区积极探索与泸县县级部门的协作机制,协助完成政务服务中心入驻园区工作,切实提升了园区办事效能,真正实现“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快速、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平台。并依托公共服务中心,创新服务方式,改变传统服务模式,正在基金引进安评环评、会计审计、金融服务等相关机构,提升园区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