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缺乏 艺术课程被迫取消 2005年以前,对于偏远的红石校区孩子们来说,学校除了语文课和数学课,就不会再有其他课程。虽然学校也安排了美术课、音乐课等艺术类课程,但该校区的几名教师均为老教师,不懂这类课程的教学,这些艺术课程迫不得已被语文和数学课取代。 2005年8月,幼师专业毕业的刘永到这个学校代课,成为该校区唯一一个会上音乐课的教师。她的到来,开启了红石校区的艺术课堂,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音乐教育。 “第一堂音乐课,学生还把风琴误认为电子琴。”刘永回忆,当时学校条件不好,唯一的教具就是一台沾满了灰尘的旧风琴。当她把风琴带进教室时,孩子们眼睛都亮了,争着猜测那是什么。 孩子们生活在大山上,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信息闭塞、见识少。刘永觉得要让山里娃有自信。孩子们没有音乐基础,刘永就从认音乐器材教起;孩子们看不懂音乐书,就从识谱教起;孩子们没有自信,就想方设法让孩子们亮亮相;家长们认为艺术教育是“不务正业”,她就上门家访劝导。 刘永一直坚持,要让山里的孩子也多才多艺。 就地取材 村小开启泥塑课 那时,学校没有通公路,别的老师们把学校的旧教室当寝室,一周回家一次。刘永家住宋家镇,由于女儿还小,需要照顾,只好每天步行上下班,来回要花两个小时。学校先后有四位老师相继调走,刘永也想着是否该离开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机会到来时,刘永犹豫了。一天,上班的路上,一位老人对她说:“刘老师,听说你要调走呀?刘老师你不要走,走了谁来教孩子们跳舞、唱歌、画画?”这番话让刘永彻底放弃了调离的机会,她安慰自己,等公路修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山里的孩子也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我不能放弃他们。” 音乐课开启后,刘永也把学校的美术课用起来。山里条件艰苦,缺乏教具,她决定就地取材,带领5位老师开设了泥塑课,泥巴则是学生们在地里找的黄土。她组织老师们一起查阅资料,不断向美术专业老师请教,使泥塑成了山里娃喜爱的又一课程。
随着课程的开设,宋家中心校陆续为红石校区添置了更多教具,艺术教育课程越发丰富起来。2007年,刘永从代课教师考为正式教师。2008年9月,她被任命为学校负责人。这意味着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常常很晚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