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刀客”,兼美术家、书法家、雕刻家于一身,心有写意山水,刀下常留诗画,却在历数十载沉浮后,眼见江安竹簧工艺由盛至衰,他是真的痛心。
他有时愤愤不平,直言如今能做的,就是尽人事,多培养些竹工艺大师出来,把技艺传承下去。
直到近期,3月19日宜宾市竹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竹产业发展被列为宜宾“一把手”工程,这位从事竹簧工艺四五十年之久的非遗传承人再也按捺不住心潮涌动,面对记者采访,他第一句话便是:“我们,终于等到了好时候。”
他是何华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生流年赋予,只为翠竹百态生。
立于此处 是为江安竹工艺传承
一走进江安县城的宜宾市竹木艺术品陈列馆,一股竹木的清香便扑鼻而来。
抬眼四望,入目皆是精美绝伦、古色古香的竹制品和竹木雕刻品,就连墙壁、柱子、地板,甚至连凳子、椅子等器什,大多为竹制,让人感受到的是远离尘俗的高雅情怀。
在不到一厘米厚的竹材上,精雕细琢出十多层内容,有峡谷奔流、叠泉飞瀑,又有栈道凉亭、帆船竹筏,竹雕上的一些人物,只有半个米粒大小,但神态各异,生动有趣。
陈列馆二楼,何华一讲述他与江安竹簧的故事。最让他在意的,是这项技艺的传承,“当年竹簧社那批人都老了,他们的子女大多成了大学生,这个在深圳那个在上海,你喊他们回来学父母的手艺,几乎没人愿意。真的到了应该重视的时候了,我们的竹产业、竹文化,都要发展、要宣传,不然,快要后继无人。”
眼见传承没落,何华一急在心里。他直言,自己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里的门门道道有些“看不懂”,作为见证江安竹产业变迁40年的老艺人,他只能尽最大努力,教更多的弟子。竹资源丰富的江安县,要发展竹产业,应该是需要这样的技艺的吧?何华一说,这是他立于此处的意义。
“看这把椅子,年轻的时候,我天天趴在这把椅子上做设计,单位撤销后我把椅子买回来,30多年,还这么结实,多好的质量啊!这是我们的竹工艺品。”
他清楚记得,江安的竹工艺,可不仅仅是一项不着人间烟火的艺术,也曾是融入江安竹产业的核心技术。
“当年,产业链必须从我们这里经过”
“我们江安的水码头,就是现在的北街,当年全是竹簧工艺老艺人开的店。”
40年前,江安竹产业还是一派繁荣景象。那些工艺品店,“前店”是经营展示场所;“后店”是造型生产,各地游客来到宜宾,都要来这里逛一逛,买些工艺品作纪念。那时候的江安,就已是一个以竹闻名的县城。
“竹簧工艺,仅仅是竹工艺的一部分。我们江安除了这个‘非遗’,还有更多广义的东西。”何华一如数家珍,竹筷社、船篷社、竹椅社……“那时候,江安做出来的火柴盒都精美得可以当礼品;我们做的竹麻将还能出口到国外去;火绘椅子和屏风都别具一格,画的老虎栩栩如生,占了省内绝大部分市场。那时候,我一次性带20多个徒弟;那些日杂公司,必须要把他们的半成品拉过来让我们画,产业链的链条是必须从我们这里经过的。”
那时候的何华一不仅是画师,还是推销员、设计员,成都、重庆,更远的省外,只要打着江安竹工艺的牌子走,都是尊敬,都是认可,“我们那代江安竹艺人,曾深切感受到自己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感受到光荣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