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合江老城区,就会发现整座城市格局清晰,几条与长江平行的主街,串联起众多小街小巷。走进这些街巷,映入眼帘的是充满烟火气的画面:小吃店的豆花、黄粑冒着热气,竹编店里器具琳琅满目,老人在树下悠闲喝茶,偶尔看到一段古城墙,或者充满岁月痕迹的青瓦房,还有磨得光滑的石板路……共同组成一幅充满韵味的合江老城图卷。
合江县城历史遗存丰富,历史街巷肌理保存完好,古城墙、老县衙等文物和老建筑众多,见证着合江两千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最能体现合江老城历史文化底蕴的是“九沟十八巷”主要分布在明清时期合江城池核心区域,包含张家沟、仁家沟、道府巷、文昌巷等。
作为千年古县,合江县的城址一直位于长江与赤水河交汇处。西汉初建符县时,这里只是安乐水(今赤水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集市,即“安乐水会”。到了北宋时期,合江城池已有土城,可惜南宋末年毁于兵燹。明代,合江县城开始复建,发展到清末民初,一条主干道连接起众多街巷,形成了“九沟十八巷”的城市规模和街巷肌理。
说“九沟”
在“九沟十八巷”中,“巷”不难理解,何为“沟”呢?这要从合江的地形地势说起。清代《四川总志》《合江县志》描述合江城池为“凤山特起城中,江水横流郭外。负山带江,极为奇胜”。负山带江,“江”指长江,“山”就是城中的凤山。凡是有山必有水沟。凤山虽然不高,但山上依然有天然的溪流,从北坡的合江城池中穿过,形成“九沟”。
“九沟”不是单纯的沟渠,沟旁往往有路,形成了街巷。随着房屋和道路的扩建,这些水沟或成为暗渠,或者改道,但依然保留了“沟”的说法。“十八巷”,则是随着城市自南往北延伸逐步形成的,历史上也有由街改巷或由巷改街的现象。20世纪初的合江县城继续发展,先后形成了但家巷、老卢巷等巷道。当地人通常所说的“九沟十八巷”,是沿用清末民初之说,不包括20世纪初期形成的巷道。
△摄影 何开明
近年来,当地文化学者何开明对合江老城“九沟十八巷”进行了调研、考订、整理,梳理出名称历史悠久、相对稳定的沟巷,并考证了各沟巷的由来、沿革、故事。
在今天的合江新华南路老城墙内,有一条仁家沟。因地处城池南门内,居民与门外船帮棚户多有往来。船帮称门内居民多“仁义”之家,故有仁家沟之名,2010年改名仁家沟巷。这里曾经是合江县政协机关、合江县水电局、人民银行合江支行驻地。
△摄影 何开明
今天合江县新华南路的小桥子街,曾经有一条虾子沟,因为沟内常有小虾得名。旧时沟上有小桥,桥头有豆花馆,常有船帮船夫、木帮筏夫在此吃豆花、喝早酒,是“合江早豆花”习俗的发源地之一。
△摄影 虞潜 说街巷
新华中路有一条历史悠久的枣林巷,传说是汉代大孝女先络故居所在地。先络的父亲先尼和是合江县吏。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十一月,当地官员赵祉派他去巴郡办公务,翻船淹死在成濡滩(今连石滩),其尸经月不出。先络独自乘小舟到父亲落水处,沉江寻父,过了几天之后与父亲一起浮出江面。后世有不少诗文和典迹都盛赞了先络的孝迹。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合江县令周梦可在先络故居地建孝女坊,在溪上建孝感桥,命所在街道名孝感坊。后来孝感桥桥头枣树成林,改称枣林桥。1950年后,这条街道改名枣林巷。街巷名称虽然几经变迁,但总体都与“孝”“爱”“和”密切关联。
在新华南路、中路交界口有一条道府巷,从清嘉庆时起名称不变,与在此居住的两位清朝官员有关——清雍正年间的宁夏兵备道道员董新策、乾隆贵州石阡府知府罗文思。道府巷内曾经开设了两家豆腐作坊,市民因此将其讹称为豆腐巷,后来县政府将其讹称正名为道府巷。1940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合江城,道府巷至广驿巷一带化为灰烬,一年后复建。1985年至2013年,道府巷通江口外是汽车轮渡码头,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
“九沟十八巷”传承了依山傍水、天人合一的城市营造文脉,体现了合江古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的地域特征,见证着合江两千多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是合江千年保存下来的城市肌理、明清时期城池的核心区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摄影 何开明
为了留住传统根脉,展现城市文化,合江最近几年启动了老城有机更新项目,在“九沟十八巷”主要分布区范围内,包含张家沟、北门口、新华南路、百花亭、仁家沟、文昌巷等区域内,强化基础配套,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发掘盐运文化、码头文化、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等历史文化,打造百花亭豆花文化特色街区、南关口袋公园、赤水河美术荟等项目,推进老街业态复活,以文化赋能城市建设。
从百花亭街到汉文化广场一带,是合江最早的县治所在地,包含了“九沟十八巷”中的两三条沟巷。这一带依然保留了一段古城墙,始建于宋代,明清又进行了修缮。合江县依托西扩片区和百花亭街、原检察院、法院、团结旅馆等重要节点,建设印象合江美食街区、百花亭豆花文化特色街区等,营造夜间消费场景,展现合江烟火气息。为什么重点打造豆花文化呢?豆花是合江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同时也跟码头文化息息相关。
△摄影 向波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起源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在大江大河交汇的地方,合江县城也是如此。赤水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南关,是合江城市最早起源的地方。唐蒙从这里出关,踏上出使夜郎的征途,促使汉武帝在这里置县。千百年来,南关都是四川运往贵州物资的必经地。
与南关隔赤水河相望的就是马街,见证了合江城市最早的雏形。合江城市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如夜郎古道、川盐入黔都离不开运送物资的马帮,马街正是随着马帮的出现而形成。马街附近有一个老仓库,合江县将其改造为赤水河美术荟,用于展示当地画家以赤水河两岸美景、美酒、器具、生态等为主题的作品,以及合江县的古代盐道文化、码头文化、千年建县历史等。
△摄影 贾大戒
在长江和赤水交汇处的马街石壁上,还有一处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题写的“还我河山”石刻。1944年,为了给前线筹备军饷,冯玉祥将军从重庆出发,沿长江而上,为抗战募捐。到达合江之后,有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他书写了岳飞遗训——“还我河山”,后来篆刻于马街江边石壁。合江县将对此遗迹进行梳理、保护和改造,让市民可进入,直观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感受合江儿女浓浓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
而在合江的江北新城,正有机融合城市规划与乡愁记忆、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城市治理与产业运营,推动“城中有田、田中有城,山上瓜果飘香,田里稻鱼满仓”山水田园城市建设,打造长江上游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百花亭街区的改造,首先对道路、管网、照明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让周边群众直观地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改善。同时,将街区内的农贸市场搬迁升级,恢复重建为灯光球场,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一代人找回曾经的美好记忆,也给周边居民们提供了运动休闲场所。老城要焕发出新机,最重要的是激发经济活力。百花亭街区为此打造了夜间经济场景,引入原生态的合江特色美食,通过餐饮业态激活街区经济。
荔城音乐荟项目则通过提取音乐元素,打造了可观可感的游乐设施,展现了合江文脉传承和发展创新。音乐荟分为民俗之歌、现代之歌、红色之歌三大板块,通过扫描二维码播放音乐,以及互动性的音乐雕塑等艺术装置,普及音乐小常识,其中的亮点是植入本土的高腔山歌、贯打唢呐、苗族歌曲等非遗传统音乐。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合江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