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乌鸡豆汤……”巷内的小面馆,传出一声低长的吆喝。远行的客人,抑或是早起上学的孩子,坐进面馆,吃下一碗豆汤面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高清) 豆汤面是叙永人早餐离不开的主食,外地人到了叙永也慕名地选择豆汤面。
传统叙永豆汤面
豆汤面馆遍布叙永大街小巷,吃过的人数不胜数。随着社会的发展,豆汤面已经实现从传统到适应社会的“升级”,也随着北上南下的叙永人开始走向全国。
新式乌鸡豆汤
新式干豆汤 “豆汤面来啦——”苏贞跃端着面笑呵呵地从厨房出来。“豆汤面养活我全家,我每天都用欢快的心情去做好每一碗豆汤面。”
苏贞跃吆喝着为客人上面条
据悉,叙永豆汤面始于清朝末年走街串巷卖面师傅范昆云,他上午肩挑搭搭面,下午背扛豆汤面,最初的豆汤面只有豌豆和猪头肉臊子,后来,为迎合南来北往的客商,增添猪肺、猪心、猪大肠等配料进行改良。 1915年袁世凯称帝,护国名将蔡锷将军昆明起义。次年2月,任护国军总司令的蔡锷率众将士入川抵达叙永,选中叙永籍人士岳选青为秘书,司令部设于忠烈宫(现叙永县人民医院松坡亭),岳选青陪同蔡锷到正街“永宁美食”吃豆汤面,蔡锷留言:“热热乎乎,便宜可口”,后被传为佳话。由此,蔡锷将军不仅站在叙永留下了“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的豪迈赞叹,更与叙永豆汤面结下了不解情缘。 今年31岁的苏贞跃,由于家境贫寒,16岁便辍学到泸州南苑宾馆做餐饮学徒,后因南苑宾馆改制,无奈返回家中。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苏贞跃不能像其他年轻人一样选择南下广东,北上京沪,在父亲的建议下,跟随叙永豆汤面传承人陈益平学习豆汤面制作。 陈益平13岁受面食师傅范天禄启蒙,后师从李兴广(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调技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世界烹饪联合会最佳厨师、四川省烹饪协会常务理事)大师学习豆汤面制作,1983年12月30日,胡耀邦总书记视察叙永县,李兴广大师参与总书记面食配料制作。1986年,李兴广被公派爱尔兰工作,将叙永豆汤面带到国外。时年,21岁的陈益平无奈离开师傅,便独自支撑门庭,为边城百姓调制豆汤面。 “跟着师傅做面的时候还在是计划经济,一碗豆汤面2两粮票,1角2分钱。”陈益平笑呵呵地回忆着。“那时不像现在有烹饪学校什么的,跟着师傅干,得手勤腿勤眼勤,师傅要什么?你得跑快点;师傅怎么做?你得看紧点。” 16岁,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苏贞跃独自扛着行李走上坎坷的人生路,站在陈益平的身边,每天开始着选豆、切肉、熬油、择葱、炖汤等枯燥无味的厨房活。 “豆汤面的制作以叙永碱味水面为主材。”苏贞跃告诉记者。“水面又分宽面、二叶子、细面三类,配料精选优质上等大白豌豆,用冷水泡透后用微火炖粑不脱壳,肉末用三线肉切成小颗粒,加甜酱炒香成脆臊,面汤选用猪大骨熬到汤白即成。”
煮面
“我96年到叙永工作,至今快20年了,天天豆汤面总感觉吃不够!”来自内江市的张先生说道。
到叙永工作近20年,天天一碗豆汤面,已然成为内江籍张先生的一种习惯
在当地,上到老人下到幼童,吃豆汤面已成为一种文化
叙永豆汤面现在已经离开叙永,走到了泸州、成都、上海等地,“只是那些豆汤面都有各自的特色,很难再吃到叙永传承的豆汤面了。”苏贞跃希望传统的叙永豆汤能走得更远,让喜欢面食的人都能吃到叙永豆汤面,不喜欢面食的人也能品尝到叙永豆汤面。 叙永,是321国道的驿站,是纳黔高速的服务区,是西部地区通往南海的最佳捷径上的一个节点。四通八达的交通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客人,不论是政界名士还是商界大贾,抑或肩负行囊、熟知天下的驴友,吃下一碗豆汤面后,留下的都是对叙永豆汤面的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