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建渡槽也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人们凿木为槽,引水跨越河谷、洼地。据记载,西汉时修渠所建渡槽称为"飞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建渡槽多采用木、砌石及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槽身过水断面多为矩形,支撑结构多为重力式槽墩,跨度和流量一般不大,施工方法多为现场浇筑。20世纪60年代以后,施工方法向预制装配化发展。各种类型的排架结构、空心墩、钢筋混凝土U形薄壳渡槽及预应力混凝土渡槽相继出现。随着大型灌区工程的发展,又促使采用各种拱式与梁式结构渡槽以适应大流量、大跨度、便于预制吊装等要求,并且开始应用跨越能力大的斜拉结构形式。
位于叙永县天池镇的渡槽,修建于20世纪70-80年代,主要用于农业灌溉。随着电机、水泵的普及,渡槽逐渐被淘汰、荒废,甚至成了当地政府的一大安全隐患。天池镇政府曾专门请爆破队伍进行过爆破作业,欲将拆除这一安全隐患。现在残留下来的,只有一段一段,并未连通,也是叙永至今发现保留下来最长、最密集的渡槽。
每次小编如果天池(头天路),都会看到横跨在头天路上的渡槽,它现在的主要功能不是饮水,而是供游客观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