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网
2015-12-16
中华民族是讲究“孝”和“义”的民族,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请请客,既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也可增进彼此的感情。但随着社会的转型,“请客送礼”之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此,“随礼”成为被请人躲不开的尴尬。记者走访发现,年关将至,名目繁多的“请客”也多了起来,有人将此戏称为“甜蜜的痛苦”。
网友发帖:一天走三家婚礼 年底被结婚轰炸
昨天下午,网友“新桥青沟子”在本地论坛以《我昨天走了三家婚礼,年底被结婚的轰炸了》为题发帖子,说12月13日那天,他接连参加了三场婚礼,随了三份大礼。他感叹:“现在最怕的就是很久不联系的人找我:在吗?我要结婚了……”
帖子发出后,引来不少网友围观和吐槽。网友“核桃妹儿”深有感触:“心累。男朋友都没得,身边的人又是结婚又是生娃儿,工资都不够送礼”;网友“紫微格格”诉苦:“我们单位的小年轻又多,来了没两年就结婚,结完婚就生娃儿,(礼钱)硬是遭不住啊!”网友“维拉王”说得更直接:“现在请客的,巴斗点点关系,平时也不往来,都请,当真是请钱哦。”
不过网友们也就“如何躲避请客”提出了五花八门的建议,有人说“直接关闭手机,不接听”,有人建议“直接说在外地”。但也有对请客的行为给予体谅的:“其实现在结婚请客,大多数都是折本的。要多请人是因为要凑桌数,没个三五十桌,觉得没面子。”
众人说法:请客无可厚非 少请或请挚爱亲朋
“我对请客的观点是少请。即使要请,范围也不宜大,请请直系亲属或者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就行了”,十四中退休老师张永严说。他认为,请客过于频繁,既给家人增加包袱,又给被请人增加经济负担。张老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和为贵”的民族,通过请客这一特有的社交方式,可以让喜事更喜,增进亲朋好友的感情,还可以表达彼此的尊重之情。
家住南湖国际社区的幸远初对请客“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明年三月份,老幸就是60岁了。按照儿女们的想法,从没做过生的父亲,六十大寿应请来亲戚朋友,办上40桌好好热闹热闹。但儿女们的想法遭到他的强烈反对:“你们这是去请人家的票子(钱)。”老幸说,“客请得不好,既费了力,还得罪了人。”
持同样想法的还有家住五星街的罗淑琴大妈。去年9月份,罗大妈满69岁,按照本地“办九不办十”的风俗,儿女们在一家酒楼为老妈请了三桌客人,除了儿女、孙辈、曾孙辈外,就是罗大妈的几个发小,“当时准备请20桌客人,但母亲反对。她的理由是,人家要赶厚礼,增加别个的经济负担。”
当然,对请客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马吃水盐都花园的赵清山认为,请客其实是一种“礼尚往来”的民间交往形式,“今天我请你,明天你也可以请我。通过请客,大家欢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何乐不为?”
随礼调查:部分城市家庭年均超7000元 农村超3000元
昨天,记者分别对翰林·尚舒房、檀木林国宾府、青杠林等小区和贡井区白庙镇、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的部分家庭就今年“随礼”支出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今年,部分城市家庭随礼支出超过7000元,农村家庭超过3000元。
翰林·尚舒房的李军提起随礼脑壳就痛:“头个月‘吃议价饭’(指随礼)就吃脱了1600块钱。李军说,上月吃了三个婚酒、两个生酒,“每个婚礼400块,每个生日200块”,他说,“赶200块钱的礼,都不好意思伸出手。但没办法,票子(指赶礼钱)遭不住。”一个月“吃脱”1600元礼钱,这对月收入不到3800元的他来说,占去了50%,“还要还房贷、车贷,恼火得很”。
檀木林国宾府的吴斌说,今年1月到11月,他与妻子加在一起的随礼钱月均超过1200元,“个个月都有人请。有个亲戚,逢生必请,光是今年就请了三次,大人娃儿生都请了的。”他无奈地说,“现在听到请客,脑壳就大。”吴斌说,他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妻子下岗没工作、儿子读高中,“经济压力山大”。
家住青杠林小区的林君小两口最怕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了,“这些节日还没到,结婚的、过生的‘红色罚款单’就接踵而至。不去吧,别人真心请的;去吧,钱确实遭不住。”林君说,今年夫妻俩随礼的钱已接近9000元了。就在昨天,林君就收到了4张元旦期间同学、同事结婚的请柬,“还不晓得赶礼的钱从哪里来!”在对10户城市家庭的调查中,记者发现,仅今年,每户随礼的钱,少则4000元,最多的超过1.3万元,户均超过7000元。
“农村赶礼,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礼钱有多有少,但一般在200元到400元之间”,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贡井区白寺镇党委副书记朱群英介绍。她说,无论红白喜事还是乔迁新居、生儿育女、参军升学等等,村民都有请客的习惯,“特别是冬月、腊月更是请客高峰期。”她知道的情况是,该镇农户年均随礼钱在3000元到4000元之间,最多的超过1.2万元,而该镇人年均收入不是很可观。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虽然近几年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户人均有所提高,但随礼钱户均在1000元到4000元之间,“赶得少的50块,多的400块”,该村党支部书记范运德说。
专家观点:既要传承美德 也要狠刹攀比之风
随礼,俗称“随份子、凑份子”,自贡地区叫“赶人户”、“赶礼”。随礼在中国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随礼”之风千百年来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此,我市的民俗学家赵印认为,“随礼”既包含有“孝”、“义”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但也应该反对过度随礼造成人们的经济压力和攀比之风。
赵印认为,“礼钱”里面包含了对长辈、妻子儿女等亲人的关心、关怀之情,“遇到长辈、亲人或者朋友、邻居等的红白喜事,以适当的钱财赶赶礼,表达一种尊重的心情,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孝’和‘义’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一种纽带。”但对于正处社会转型期的今天,由于人们思想、观念、意识、行为、风气等等的变化,“随礼”中的攀比之风越刮越烈,成为人们不堪承受之痛。
记者走访中,人们对遏制“随礼攀比”之风,提出了不少建议。 翰林·尚舒房的李军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真心,礼轻情义重。亲友间遇红白喜事,象征性地送点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表达情意,加深友谊,无可厚非。但如果将人际关系庸俗化,甚至到了依靠请客送礼来维系人际关系,其危害就不言而喻了。张永严老师则说,请客送礼风的盛行,有违节俭办事的原则,不利于建立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会影响高尚、文明社会风气的形成。他说“现在,自贡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文’工作也应该把治理随礼攀比之风纳入其中”。 记者 赵永富 原标题:不堪承受的“红色炸弹”之痛 自贡家庭年均随礼多的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