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物品用竹簸箕、睡觉躺竹席、扫地拿竹扫帚、出行穿竹斗笠……“无竹不成家”是纳溪区居民的生活常态,“以竹代塑”理念早已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匠制作竹制品(王超明 摄) 小小竹竿,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纳溪区立足域内96万亩竹林资源,以及“中国特色竹乡”等“金字招牌”,重点打造“竹制新材料+竹家居用品+竹食品药品+竹工艺品”产业链,持续探索“以竹代塑、零塑转型”的新路径。 田间地头,竹农们忙着间伐竹子;生产车间,工人们忙着加工竹餐具、竹家具、竹工艺品……寒冬时节,纳溪区96万亩翠竹迎风招展、生机勃发,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 近年来,纳溪区依托竹林生态资源优势,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以竹代塑”竹产业发展新路径,先后获得“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四川省林业产业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2022年,纳溪区竹产业实现产值86亿元。 规划引领集群发展 1月2日,纳溪区与五粮液集团举行签约仪式,携手打造年产20万吨特种竹纤维材料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值约2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00个。此次签约是纳溪区围绕“以竹代塑”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切片”。 2017年9月,纳溪区与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在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成立“国际竹藤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西南分站”“国家竹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中心”“国际竹藤中心西南科技培训基地”,为园区“以竹代塑”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依托“林业+互联网”,建设西南林竹产品交易中心、西南林竹产品价格指数发布中心,为“以竹代塑”产品提供交易平台。 纳溪区将“以竹代塑”产业链相关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对象,目前已对接企业14家,引进企业12家,聚集了以竹粉等为原料生产可降解吸管的“以竹代塑”企业5家,“以竹代塑”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2家。 纳溪区已建成6个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培育出“清竹园”“英正辉”等由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入驻企业原创的知名品牌,依托“林业+培训”,创新打造竹产业科研培训基地,培训外国竹编技工200余人,助力纳溪“以竹代塑”产业快速发展。 竹制精品价高畅销 眼下,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一派火热,入驻企业有的进行技术改造,有的忙生产、赶订单。 “目前,我们对20台(套)竹浆模塑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预计今年6月投产,将年产4000吨竹浆模塑制品,产值1.12亿元。”英正辉昊阳竹浆模塑制品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利用纳溪丰富的竹资源生产的包装产品,广泛用于餐饮、生鲜、电子等领域。 走进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的竹制品展厅,各类竹工艺品琳琅满目。“这个竹工艺灯罩,只用了200克竹篾,市场售价380元。”纳溪区林业和竹业局局长唐廷俊介绍,纳溪诸多林业龙头企业正从传统的竹产品生产向“以竹代塑”转变,产品远销海外。 纳溪区已与国际竹藤中心等23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西部竹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促进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研发竹产品3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 引领绿色低碳生活 1月3日,纳溪区丰乐镇石通村60岁的村民张世银在自家院坝,为乡邻辅导竹编技艺。院坝的围墙上,挂满了小提篮、竹扇、袖珍背篓等竹编制品。 张世银儿时因病致残,失去行走能力。但他乐观面对,从小苦练竹编技艺,编制的竹制品耐用美观、供不应求。 在纳溪,村民们编制竹制品,不仅为了增收,更为了传承父辈的技艺,其中粟氏家族的竹编产品久负盛名。作为家中第五代篾匠,新乐镇伏龙村党支部副书记粟代良,入选区级非遗竹编技艺传承人。 “制作竹编作品,包括定画、选料、刮竹青、开片、起篾、晾晒、防腐、染色、洗色、分丝、提花等近20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匠心制作。”粟代良表示,作为纳溪区书香竹编传承人,要有灵巧的手力和敏锐的眼力,在尊重与创新中传承传统技艺。 如今的纳溪,竹制品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人人争做“以竹代塑”的践行者,为推动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王超明 刘吉勇(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