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文明的衰落史,从两河文明到玛雅文明的失落,从庞贝古城到吴哥窑的陨落,从楼兰古国到高昌古国的湮没,无不是与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或大规模的兵祸战乱有必然联系。至今,人们只能通过残存的遗址和废墟去推断当初城镇的规模,揣想同类的生存状态,探寻失落的文明。那么,作为一个独踞一方,具有强劲生命力和独特的精神文化习俗的民族,又是怎样神秘地消亡的呢?究竟是瘟疫疾病的传染,导致无人幸免?还是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造成外迁?或者是大规模的民族战争,致使整个族群被屠尽杀绝?
史料、文物和遗址往往是人类历史最好的佐证和诠释。在多种僰族消亡之谜的猜测中,唯有民族矛盾最有可能,并且得到了印证。光绪《珙县志》曾这样记载——“明万历元年‘都掌蛮’(僰族时称)掠叙南,泸南(今川南一带)诸县,被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兵十四万镇压”。廖廖几句,道出了僰人消亡之谜。据有关文献介绍,明朝开国以来,由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僰地直接归于官府统治之下,苛征暴敛,严重侵害了僰人的利益,致使僰人反抗烽火不断。在二百多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暴发了十多次民族战争。特别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军事力量日益强大的僰人因不满明王朝统治官员的贪腐行为,受到多种不公平待遇,致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以阿大王、阿二王、阿三妹兄妹为首的僰人依仗谷深山险、树茂林密、荆棘遍布举起了反抗的旗帜。结果朝野震惊,“平蛮大战”暴发。
一时间刀光剑影、旌旗摇曳、鼓号喧天、战马奔腾,以麻塘坝为中心,以南广河流域为轴线的九丝城、建武城、凌霄城等地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成了烽烟弥漫、尸积如山的沙场。最终,在十四万明朝大军兵分五路的血腥围剿下,一五七三年,僰族在王城九丝城大战中受到毁灭性打击,整个民族的命运在强者的法则中从此衰亡,历史被迫中断——位于建武古城(兴文、珙县交界处)为明王朝歌功颂德的“平蛮碑”真实地记录了民族斗争的悲剧和九丝沦陷的经过……
至今,有关“十计克九丝”的战争故事和阿大王兄妹的事迹在僰乡大地仍传播甚广,传说阿大王生性强悍,勇猛过人;又说他仗义慷慨,济弱扶贫……在今天的建武、九丝、曹营、石碑、洛表等地,依然残留着一些城墙、碉楼、营房、堡寨等军事设施的残垣断壁和基座遗址,在岁月的摧化磨蚀中,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僰人保卫家园的悲壮历史和一个奇异族群消亡的沧桑过程……
尽管僰族的消亡似乎找到了依据和说法,但令人疑惑的是,难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就真正让僰人全部灭绝了吗?有没有幸存的漏网者和他们的后裔?如今安在?是汉化?苗化?还是成为其它民族的附庸?或是迁徒到其它地方改族易姓?对于僰族去向的说法,有根据一句流传于珙县洛表地区的民谚——“游倮倮,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说是当地何姓人家就是幸存的僰人改姓后裔;也有根据文化生活习俗的雷同和读音相近,说是云南横江流域的白族与僰族就是同一种族等等。然而,无人承认,也无据可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