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制作香囊、听屈原故事……端午节前夕,在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棉花坡社区半岛新居小区,永宁街道开展的红护家园“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吸引了小区近百位居民参加。这个曾经的“三无”院落洋溢着和谐、欢乐的气氛。 早上8点不到,10多位小区居民就围坐在竹架边,熟练地包粽子。裹粽叶、装糯米、封口,再用绳子系好。吊在竹架上的一把绳子,逐渐挂满粽子。刘国琼、唐顺芳等是最早来包粽子的居民,她们动作娴熟,40秒左右就能包出一个精致的粽子。“今天很高兴,小区很热闹,参加这样的活动,重温了以前端午节的欣喜快乐。”唐顺芳告诉笔者。 这边粽子一个个成型,那边制作香囊的人也不甘落后。留守老人苏春莲现场教学,七八位大姐围在桌子边认真学,很快就上了手。“我几十年没做过香囊了,我们小时候把香囊称为‘心子’。今天我要做一个给我外孙,祈祷幸福安康。”居民雷远成认真地装上香料、棉花,再一针一线将香囊缝制成心形。 大家一边包粽子、做香囊,一边听屈原故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午9点,“永宁书香故事会”在活动现场开讲,由红传青年党员吟诵屈原诗歌、辞章,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粽子来咯!”近10点,粽子煮好了,居民们开心地鼓掌欢呼,迎上去抬粽子,帮着端上桌。5桌居民开心地聚在一起,没有位置的居民则端着饭盒围在桌旁。“味道巴适,这是大家第一次一起过端午节,加深了感情,更有浓浓的节日氛围。”居民邹德芳吃着自己动手参与包的粽子,高兴地告诉笔者。 吃完粽子,社区干部还为15户贫困群众和留守老人送去粽子。88岁的林忠礼接过热腾腾的粽子,感激地说:“儿子外出务工,平时就我在家。谢谢社区想得周到,给我送来粽子。”去年还是被诟病为“三无”小区的半岛新居,现在居民其乐融融,这离不开永宁街道“红护家园”治理模式。 面对新城区、老旧城区、安置区、城中村共存的局面,今年以来,永宁街道深入挖掘辖区深厚的护国战争、棉花坡战役红色文化底蕴,在棉花坡社区划出“试验田”,全面推行“红护家园”治理模式,实现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如今,棉花坡社区范围内不少“三无”院落变身为停车位整齐、文化氛围浓厚的“红色”院落,让更多居民享受到基层治理带来的益处。 文/图:周超华 李界 李月 雷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