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全会决策部署,充分展示全县各镇奋力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江安县融媒体中心特推出《家乡蝶变“镇”当时》专栏,生动讲述家乡故事,多维彰显家乡变化。本期推出《夕佳山镇:立足优势 定向发力 推动镇域经济阔步向前》。
镇域经济是“骏马”,承载着拉动县域经济“马车”的使命。作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镇域经济在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夕佳山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打造现代农业样板镇,建设宜居宜业示范区”总体定位和“一核三片”党建引领发展规划,以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为抓手,探索乡村振兴“三产”融合路径,集聚力量推动镇域经济阔步向前,积极为江安加快建设市域副中心贡献力量。
夕佳山镇作为传统农业大镇,牢牢把握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机遇,以石马村、李岩村、新安村水稻种植示范片为核心,着力打造百亩超高产攻关点、千亩高产片、万亩带动区。“2024年文武村百亩超高产攻关点以密栽方式将亩插株数从8000株提升到9000—12000株,实测平均产量达720kg/亩,平均亩产增加120kg。真正让‘粮田’变‘良田’!”文武村党总支书记赵思学表示。
与此同时,夕佳山镇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转型之路,对石马村水稻种植土地进行深入调研规划,大刀阔斧地开展布局与调整,建成规模为2000亩的现代化稻麦轮作园区。该园区凭借科技赋能、循环发展、产量优化,开启“平衡生态+可持续绿色种植”理想模式,以无人机播种施肥等方式实现种子、肥料的精准播种、分布,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加土壤肥力。此外,还通过季节间有序轮换种植糯稻和小麦、优化种植品种等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让农业发展既充满科技魅力,又饱含生态温情。
夕佳山镇凭借优越的自然禀赋,精心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逐步走出一条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之路。一方面,全力打造粮经复合核心农业区。其中五粮液专用粮基地达9400亩(专用水稻6500亩、专用糯稻1800亩、专用小麦1100亩)。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农业种植模式创新,该园区水旱轮作面积达1100亩,亩均增产400公斤,增收达150万余元,总产值达1500万以上。另一方面,夕佳山镇通过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领域,大力建设油料种植园区,其中大豆种植面积为1000亩,油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值达120万元以上。
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的“国之大者”,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夕佳山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全身心投入到耕地整治与粮食生产保障工作中。一方面,对撂荒地积极开展整治工作,总共完成了千余亩撂荒地的整治,调整180.23亩低质低效经果地,恢复其粮油作物种植。另一方面,以代养模式助力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生猪百万”工程实施。目前,夕佳山镇的养殖户为德康公司代养生猪出栏量达到3.5万头,结算给代养户的代养费高达875万元。
夕佳山镇积极挖掘本地资源,培育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美食品牌,如邵塆茶叶、坛缘泡菜等。并依凭特色美食品牌,进一步丰富江安人民饮食选择,为稳住江安人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提供了全方位、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县域南部中心镇,夕佳山镇在紧邻底蓬中学周边区域,规划配套建设30亩和美乡村聚居点,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打造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并同步规划约1500亩的近郊观光农业园区,实现丰富居民休闲娱乐场所与农业发展两手抓。此外,绵溪河治理等5个环境整治项目与绕场镇路建设的规划推进,将从居住环境、交通、休闲等多个方面为建设宜居宜业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夕佳山镇始终坚持扬长补短,充分挖掘各类镇村合并后的闲置资源进行招商引资,通过大力培育稻麦、林竹、生猪等特色产业及完善场镇商住、出行等,实现“宜业+宜居”良性互动。“下一步,夕佳山镇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托农业产业和场镇辐射优势,组建工作专班,重点推动小微产业聚集点、和美乡村聚居点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夕佳山镇党委书记蔡德智表示,“夕佳山镇将锚定目标、不断奋进,积极为江安加快建设市域经济副中心添砖加瓦。”
(江安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