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四高”特点。当前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威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的构成比中已经占了40%以上,成为我国居民第一致死病因。世界卫生组织的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多有偏瘫失语等残障。脑卒中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作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民健康干预工程。2009年,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正式启动,卫生部陈竺部长建议考虑将其列入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重大专项。2010年,卫生部成立了以陈竺部长为主任,马晓伟、尹力副部长、王陇德院士为副主任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现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截止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均已成立了脑卒中防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全国306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与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单位等共同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中国心脑血管病网(www.cnstroke.com)”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的官方网站,及时反映工程的进展情况,普及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医学知识。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年9月成立了脑卒中筛查和防治领导组,何延政(现杜一华)院长为主要负责人,邓存良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同时,成立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家组,制定了脑卒中患者就诊流程,开设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2012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被授牌为“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根据三年考核制度,2015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再次被授牌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该院成立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办公室,神经内科罗华教授为脑防办副主任。
按照工程要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积极落实“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多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防控策略。深入宣传脑卒中预防知识,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大力推广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制定相关标准和干预准则,培养专业人才,指导临床规范筛查、循证施治、合理用药,积极探索我国慢病防治新途径,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其主要工作包括: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每年选取泸州市两个筛查点(一个乡镇、一个社区,至今已全部确定,不再新增筛查点),对筛查点40岁以上人群进行脑卒中高危因素普筛,并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免费生化检测、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心电图检查,以及对相关人群进行随访干预及双向转诊治疗。2012年至今,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泸州市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完成了对泸州市9个乡镇及社区40岁以上的4.5万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共发放《中国卒中宣言》1万余份,健康教育群众5万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50余次,指导生活调理4.5万余人,指导调整药物8000余人。并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长期随访及干预。 脑卒中新技术推广项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每年派遣医务人员到国家脑卒中防治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群众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派遣我院专家教授到乡镇社区进行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开展义诊宣传等活动。积极推广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新技术,开展了颈部血管超声筛查技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及取栓术。极大地提高了本地区脑卒中诊断、治疗、规范用药技术、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护理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卒中防治工作荣获多项殊荣: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授牌该院为“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并荣获“脑卒中筛查及防治示范基地医院”。邓存良副院长被评为脑卒中筛查及防治优秀院长;李小刚教授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评为突出贡献专家奖。罗华教授被评为脑卒中筛查及防治宣教先进个人。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开展以来,得到了泸州市卫生行政部门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重大国民健康干预工程。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我国“医与防”相结合的慢病防治模式,完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做好新技术推广和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同时将对已建立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前瞻队列进行随访研究等。工程工作必将为其它重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和体系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