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以立体全景模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注重外在形象转向内外兼修,认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把幸福美丽的定义和内涵深度扩展,从产业支撑到基础建设,从村民和谐到艺术美感,摸索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江阳样本”。 全域推进 新村建设靓丽实用 黄舣镇马道子村村民郑立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家能住进漂亮的乡村别墅。自2013年10月黄舣镇马道子新农村综合体开工建设起,郑立祥就三天两头穿梭在建设现场,观看新居建设进度——今年春节,他们一家人就能搬进新居了。
黄舣镇马道子新村聚居点(王承伟 摄) 近年来,江阳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建成了黄舣镇永兴村和马道子村、华阳街道西岸村、石寨镇凤龙村、弥陀镇来龙山村等5个新农村综合体和48个新农村聚居点,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18个,住上小洋楼的村民们打心里头觉得开心。 马道子新农村综合体规划占地面积155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设新居116套,风貌改造154户,并专门聘请了规划设计专家实地勘察设计了多种户型,由村民自主选择一种实行集中联建,统一风貌塑造。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住上新房子,更多的是想如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黄舣镇党委负责人告诉笔者,该镇还巧借酒业园区的“势”,在马道子村建设了3000亩高粱蔬菜轮作产业基地,为园区酒企提供“订单式”高品质高粱。产业基地由新村成立的红粮种植专合社管理,村民作为以土地入股的“股东”,每年除了能得到流转土地的收益,年终也会有红利分配,同时还能在这里打工挣钱。 2014年12月19日,弥陀镇来龙山村像过年一般热闹,村民们齐聚在新建成的新村聚居点,以坝坝宴的形式来庆贺入住新居。蓝天白云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新落成的一栋栋小洋房上,也洒在了村民们的心上——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足以佐证。 1月14日,笔者来到华阳街道西岸村新农村综合体,一排排靓丽的小洋楼有序排列,一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走进村子,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农耕铜雕与一座座白墙壁、红屋檐、小青瓦的川南民居相映成趣。花园苗圃里花团锦族,民居院外悬挂着写有家训的深红色木质围栏,一种天人合一的宁静和热闹扑面而来。 “我们这里不仅环境建设得特别好,还可以打篮球、打乒乓,村民每天都会在村里唱歌跳舞。”在华阳街道西岸村青少年活动中心,村民马小燕自豪地说。带给马小燕自豪感的是,这里近年来倾力推进文化院落建设所产生的重大变化:银行、电影院、图书馆、文化长廊建在家门口,文艺舞台搭在院坝里,远程小喇叭响彻青青的山岗田野……一种不断被文化的魅力熏陶和浸润的幸福,为当地村民构建起了一个温暖的精神空间。 “坚持规划引领,整合资源建设幸福美丽新村。2014年,江阳区采取‘抓点示范、以点连线、以线扩面、梯次推进’的工作方式,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一点一线一片一龙头’为主要抓手,分江南片‘名酒名园名区’、董允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江北片以城带乡统筹示范带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同步推进,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年新建幸福美丽新村10个,新建农房512户,完成点、线、片农房风貌改造1691户。”区委农工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夯实载体 主导产业助农增收 1月16日,黄舣镇永兴村现代农业园区内,草莓娇艳欲滴,引来众多游人采摘。2014年初,来自浙江的邓红芳夫妇来此流转土地,种植了40多亩生态草莓。种植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不打农药和催熟剂,草莓口感好、品质佳。“随着乡村游、采摘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喜欢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我们抓住市场机遇,开展了冬草莓采摘,有一半的草莓是通过采摘活动销售的。”邓红芳喜滋滋地告诉笔者。 “幸福美丽新村要有可持续产业支撑,只有结合产业做文章,新村才有活力,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基调。”区委农工办负责人告诉笔者,引进项目,做大产业,既能带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创造经济价值,这被视作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基调。 幸福美丽新村,不仅要有漂亮的面子,还要具备丰富的里子,杜绝外像欧洲内里是非洲,让农民住上了小洋楼却还过着传统的乡村生活。江阳区的做法是充实新农村的内涵,从基础设施到产业项目支撑,打造一个立体可持续的新农村。 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江阳区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10多亿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吸引了许多城市资本到广阔乡村创业,以“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草莓、桂圆、甜橙、高粱、蔬菜等特色农业连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风生水起,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弥陀镇来龙山村新村聚居点(王承伟 摄) 产村相融 居住兴业两相宜 如今的江阳大地,因一个个美丽新村的崛起而更富诗情画意,更加激荡人心。 建设美丽新村,难点在产业。2014年,江阳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投入新农村专项资金达6亿元,带动各类民间资金、社会资本近8亿元投入到新农村专项建设中,资金重点投向主导产业发展、新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产村相融,“产业孕育新村、新村反哺产业”,这是农村全新的发展路径。2014年,江阳区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培育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以上示范性专合组织1个、市级以上专合组织10个;指导注册家庭农场10家。通过龙头企业、示范性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的带动,全区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 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走进黄舣镇马道子新村,3000亩高粱蔬菜轮作基地,新村点缀其间;石寨镇凤龙新村,蔬菜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内,高粱收获后的土地上生长着葱葱郁郁的绿色蔬菜;况场镇红山村,万亩大头菜种植基地助农增收。
石寨镇凤龙新村聚居点(刘学懿 摄) 2014年,江阳区新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3个——董允坝蔬菜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华石龙眼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石寨镇凤龙村蔬菜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高产优质酿酒高粱基地1万亩,全区优质高粱种植基地达到9.5万亩;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高粱、蔬菜轮作和稻菜轮作种植约8万余亩;建设万亩特色水果标准化基地,示范片内新种植桂圆2000亩;建成沿江乡村旅游示范带,打造集农业观光游览、乡村农耕文化、田间骑游活动、蔬果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沿江主题旅游示范带。江北镇马观村金马湖周边,1000多亩连片的鱼塘绕着一个个小山丘,山上种果,水中养鱼,山水相映,水产养殖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人均渔业收入3000余元,这样的新渔村在江阳区共有8个。 新村聚居点向产业靠拢,产业向新村聚居点延伸。将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来,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使农民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产村相融,让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步变革。江阳区每年在打工地和家乡之间迁徙的劳动者,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在黄舣镇永兴村,白墙灰瓦“小洋楼”里,一身西装的村民张光荣忙并快乐着。在外打工近20年的他,两年前被吸引回乡,搞生态农家乐,踏青节的时候前来赏菜花的市民络绎不绝,带火了他的农家乐生意,那个时候他家每天收入不少于2000元。 产村相融,让农民的幸福生活提速。近年来,江阳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2014年,全区新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10个。 为推进产村相融,江阳区着力调结构、建基地、创品牌,目前已累计已建成7个蔬菜万亩示范区、2个特色水果龙眼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万亩优质酿酒高粱基地、2个热作标准园、3个蔬菜标准园、2个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和1个种养结合生态示范园,建成各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6个,适度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达220余个。截至2014年底,全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个、绿色食品7个、无公害产品26个,目前正在申报有机产品10个。 江阳区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完善通村路、入社路、入户路、机耕便民道建设,配套搞好供水、供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目前,全区通村通畅路覆盖率达100%,农村公交即将实现全覆盖。 江阳新农村建设,奏响了一曲幸福美丽的动人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