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教园的负责人罗太荣心中早有蓝图。(毛建军 摄) 步行在泸州滨江路上,能感受长江水在深秋季节中肆意奔驰的快感,一个个和这座城市相关的雕塑向路人讲述这座古城的故事。泸州滨江路依江景而建,以文化而布局,早在2000年,就获得了“迪拜国际改善良好范例奖”称号。2012年以来,泸州市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先后新建改建城市公园32个,打造长江、沱江优美生态文化滨江水岸近10公里,绿化覆盖率40%。引资建设了酒城乐园和城西综合体;新增休闲健身面积4000多亩,停车位5000多个,文化体育设施50多处,让100万泸州市民直接受益。 滨江路,是泸州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中的一个缩影。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在今年8月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称:“泸州的战略定位是,到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日,建成区域中心。主要有两个内涵:一是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建成成渝城市群的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在蒋辅义的这句话中,连续突出两个“中心城市”。作为全省唯一被列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地级市,泸州市有什么底气提出要做“中心城市”? 人民网行走四川新型城镇化活动今天就来到泸州市,探寻泸州人的底气何在。 谈区位:立体交通构建发展中的泸州 走进泸州城市规划馆,站在硕大的泸州城市沙盘前,听到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讲解,才能对如今已经打造成为海陆空立体交通的泸州有个更直观的了解。 泸州交通优势首推水运。泸州的水运优势是天然的,其境内有长江、沱江等18条干支流,常年通航里程926公里。其中,长江泸州段136公里,占川江段的三分之二,目前航道等级为三级,是四川境内通航条件最好的航段。 利用水运的天然优势,泸州港建成为川滇黔地区唯一的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全国内河第一个具备集装箱铁水联运服务的港口、四川第一个国家二类水运开放口岸。 2014年,泸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134万吨,约占四川总量的三分之一;集装箱吞吐量达32万标箱,占四川总量的75%以上,是长江武汉以上仅次于重庆的西部第二大港,也是川滇黔地区通江达海的门户港。 以G76厦蓉高速、G93成渝环线、G4215成遵高速为构架,泸州市已建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8公里,居全省第6位、川南第1位,实现了与省内城市和滇、黔、渝地区重要城市的高效互联互通。 在泸州,已建成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泸州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泸州火电厂铁路专用线3条铁路,通车里程185公里,目前正加快推进叙永至大村铁路建设。 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条航线的泸州机场,通航城市数量在四川省12个支线机场中居第二位。2014年,泸州机场新开通至丽江、南京、大连等地航线,旅客吞吐量达71万人次,同比增长61.6%。同时,泸州新机场——云龙机场正在按照4D标准建设、4E级规划稳步推进。 谈优势:产业基础好 后劲足 在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内,巨大的幕墙上显示着各种数据,宛如置身股票交易中心。“这里不是交易股票,是交易白酒。”工作人员介绍。 四川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落户泸州,本身就是泸州借力自身“酒城”的强大品牌力度,为酒业发展做出的一次关键落子。 2012年3月正式运营的白酒交易中心,是泸州的龙头企业老窖集团的重要产业布局。经过2012年、2014年先后两次通过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审查,白酒交易中心是四川省保留的11家交易所之一。 据工作人员介绍:“交易中心围绕服务酒类实体产业,重点推进基于B2B的白酒行业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大宗白酒B2C交易服务以及第三方支付清结算平台、第三方酒类价格评估平台两个延伸服务平台的建设,着力构建一个闭环式的白酒金融生态圈。” 截至2015年9月底,平台VIP会员367家,服务酒类相关企业1280家,线上年均交易额逾60亿元,累计交易额200亿元,全部实现交割。 白酒交易中心只是泸州市发展白酒产业的一个缩影。交易中心所处的白酒产业园区寄托着泸州人以现代企业发展模式,整合产业发展特色区域,完整匹配白酒产业供应链节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梦想。 目前,园区在建和建成面积约10平方公里,引进中粮集团、中远物流、烟台海普在内120余家知名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近1000亿元,成为泸酒最重要的质量安全生产和产能保障基地。2014年,园区产值和服务性收入达317亿元,今年1-8月已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243.2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360亿元。 在大力发展白酒产业园的同时,2013年9月,泸州市以泸州经开区核心区为基础,整合泸州医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成立泸州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已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泸州高新区按照“科技引领、产城一体”理念,形成“一核、两翼、四园”空间布局。“一核”,即科技研发孵化核心区;“两翼”,即江阳区和泸县两个板块;“四园”即医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酒业发展创新园四个特色园区。 高新区可谓集合了泸州多年来工业发展的精兵良将。在将老品牌企业“泸州三长”(原长江起重机公司、长江挖掘机公司、长江液压件公司)搬迁进高新区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长液公司党委书记肖涌在新建厂房里接受了记者采访。谈到从老厂区搬迁到新地点的感受时,他称这是长液一次新的发展契机。“搬迁到这里,不说配套、交通等优势,单是厂区面积,就从(原来)不到140亩扩展到321亩。这为长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是产业发展。没有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就只能沦为空谈。2014年,泸州高新区实现总收入42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9%,高出全市GDP增速4.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8年,泸州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税收收入达到3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0家。到2030年,泸州高新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近40万人。 谈功能: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铸基础 记者见到泸州市医教园区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罗太荣的时候,他正在项目办一阵忙碌。“我马上就要到市财政局办事,你们来的刚好,晚一点,我就走了。”罗太荣说。 罗太荣的确是个大忙人,他不仅是整个医教园的项目办副主任,也是几个子项目的法人。罗太荣说,如今医教园进入关键时期,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在项目办外的空地上,面对眼前的各种机械穿梭,罗太荣介绍了这个让泸州人无不感到兴奋的城市项目。 “泸州需要一座大学城,这是泸州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泸州人的光荣。”罗太荣介绍,市医教园区坐落于沱江新城中心区域。整个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0000亩,总投资87亿元,是省、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主要聚集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公共实训基地等,未来计划进驻高、中等院校10个,拥有在读大中专学生8万名,建成后的医教园区区域拥有常住人口13万人左右。对进驻的院校,园区将在体育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软件建设等各方面统一规划,共建共享,达到功能完备,节约资金的目的。 自2013年6月29日开工建设以来,园区已完成总投资21亿元。目前开工建设四所院校,其中四川医科大学二期工程于2014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也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到2016年春期,园区将入驻师生30000余人。 和其他大学城不同,医教园区按共建共享的原则,综合服务区和教育培训区将统筹结合,资源共享。罗太荣说:“园区建成后,众多院校以组团的形式出现,将大大提升泸州教育乃至四川教育的整体实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四川教育南向发展、辐射云贵的‘桥头堡’。” 在城市的另一端,泸州市目前最大的建设项目——泸州金融商业中心正在实现三步走:“一边建设、一边销售、一边运营”。该项目销售经理雷秀尊介绍:“项目占地面积1856亩,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投资170亿元,是四川省服务业重点项目,也是泸州市重点项目。”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年利税超20亿元,并创造10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亦将成为泸州城市“新名片”,对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泸州金融商业中心,已经建成了大规模的市政道路、公园。此外四栋5A甲级写字楼已经交付使用。作为项目运营的重要一笔,华润万象汇已经入驻。雷秀尊说:“金融商业中心是集商贸、金融、商务办公、酒店、城市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说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游乐中心。” 记者 陈曦 原标题:泸州市: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的底气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