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网5月25日讯 据泸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建科消息,泸州成功列入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能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到203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以上目标。
具体工作中,泸州将按照“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同时建立防洪标准,开展水源涵养。
“渗”,即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滞”,即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蓄”,即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净”,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用”,即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原则,建设污水现生利用设施;建设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更新改造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漏损严重的老旧管网等。“排”。即进行河道清淤,有条件的地区拓宽河道,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高标准建设雨水管网,加大截流倍流;加快易涝立交桥区、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此外,还将因地制宜,建设防洪堤坝、涵闸,分洪和蓄滞洪设施等,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加强水源地保护、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等。水源涵养林、湿地、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
绿水青山一直是泸州的立市之本。经过多年发展,泸州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泸州是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拥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覆盖率达50%。中心城区先后改造、新建了32个城市公园,绿化覆盖率达40%,已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格局。“泸州此番入围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将进一步守护一方生态,促进城市转型。泸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建科负责人黄林介绍说,建设海绵城市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以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此前,泸州市已就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多方探索,如升级打造湿地公园、楼顶绿化、改造渗透性人行道和停车场等。据黄林介绍,在试点中,泸州将加快海绵型城市新区建设,有序实施海绵型旧城改造,着力抓好海绵型县城和小城镇建设,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即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修复、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推进海绵型公共建筑和小区建设、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示范区建设,提升泸州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了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