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干净的校园,种满新鲜蔬菜的农场、带电子屏幕的教室……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大溪村小会如此的“高大上”。 如果不是推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泸州偏远村小的孩子就不可能与城区孩子同步上英语课、音乐课等课程,无法享受城区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果不是因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区学校不会在短短几年间拔地而起,城区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就无法得到明显缓解。 泸州,这座城市正在慢慢地发生蜕变,教育的变化尤其耀眼,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距离正在拉近。 悄然改变的教育格局,城乡融合的教育生态,其背后的“推手”是泸州市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建设“四川教育强市”和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化解城市优质学位紧缺难题 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但城乡差距有愈拉愈大之势。“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不是使差距更大”。基于这样的认识,泸州市政府在2012年11月5日,专门召开了泸州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城乡差距,城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2013年,泸州成功申报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30个试验区之一(四川仅成都和泸州),填补了泸州教育发展史上没有国家级试验区的空白。同年,泸州作出规划,2—3年内在城区投入20.3亿元,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让城区学校“大”起来,班额“小”下去。 2015年秋期,占地83亩,投资8600万元的玉带河学校一二期工程建成投用。玉带河学校首次投入使用以来,共计招生34个班,解决近1800名学生的就学问题,其中接收城区学校分流学生700余名,使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新建的玉带河学校只是泸州在发展城区教育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办人民满意教育,打造优质教育,泸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泸州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少名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实质性合并,捆绑发展,共同提高,化解了城市优质学位紧缺的难题。 从2013年至今,泸州在城区内已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4596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新增幼儿园学位118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