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大营路39号128年的历史

来源:四川川南网 作者:董代富 发表时间:2014-12-27 12:48

            滇黔边计盐务局到市委党校                                                                                                                                       ---泸州大营路39号128年的历史

光绪年间,泸州水运繁忙,一到傍晚,长江、沱江两岸停满木船。泸州是盐、酒、竹木、山货等的集散大商会城市,一片繁荣景象。川盐发运总局,光绪三年(1877年)开始在泸州租房办公,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式搬到泸州市大营路39号办公后【1】,改名为“滇黔边计盐务局”(又简称盐道公廨、总局或总署),各个县市设盐道分局,至今有年138年历史。泸州既有总局,也有分局。盐道总局管理滇黔两边岸、近边和楚(食川盐部分)共计四十余厅州的盐政。它是贯彻执行滇黔边计盐法,确定供盐指标,指导分局管好盐码头和盐市,办理盐务税收并上缴,总管盐务安定营,对盐务工作人员实施奖惩等事务,根据新情况,制定新规定上报批准,代表清政府的盐务机关。该地址在民国年间,曾是滇军军长在护国战争取得胜利后,是永宁道尹赵又新衙门地,刘伯承领导泸州起义的指挥部,川南师范学校校址。解放后是川南革命大学、四川行政干校、泸州市委党校地址。滇黔边盐务局历史,在泸州市图书馆有完整的《四川官运盐案》续编卷八十卷两套,详细记载可以查考,以下简称《运盐案》。

川盐运销陷困境

四川在贵州边境开设四大口岸,专门运销川盐。据《运盐案》丁丑纲16页载:就黔岸而谕,川盐行黔由永宁县前进者为永岸,永宁河两百里;由合江县前进到贵州茅台村者,赤水河段五百余里为仁岸;由涪州(今涪陵)前进到贵州龚滩,乌江八百余里为涪岸;由江津江口到贵州松坎綦江六百余里为綦岸。仁岸包括今仁怀、习水、赤水三县市,它们原本同属仁怀县。酉阳、秀山、黔江县为计案,贵州仁字号是边岸,又叫黔岸。川黔两省接壤山高地险,江河阻障。黔北古盐道分水、陆两道运盐,川盐是从四川合江运经赤水,转船逆赤水河,船陆结合运到集散地茅台,再由茅台陆运到黔北、黔中和黔西北各地。同治五年1866年)前,贵州销川盐,同治五年后道路不通无法运抵,滇黔边岸荒废20多年。

为啥要在清代光绪三年设立滇黔边盐务局?粮税是国家最大收入,盐税是第二大收入,盐税是四川省财政重要支柱,事关川滇黔楚民生大事。清代嘉、道年间,盐政废坏,私盐泛滥,专商运销的制度衰落,国家的税收遭到巨大损失,官商勾结使得盐价混乱,盐价飞涨,民众苦不堪言。咸丰初年,太平军定都南京,长江运道受阻,淮盐在两湖销岸废置,导致“两湖人民尽苦淡食”。同治、光绪年间,国内动乱日趋平定,两江督臣沈葆桢奏请恢复淮盐在两湖销售,禁川盐在两湖销售,这样对四川而言,两湖市场不保,川盐销路就会严重萎缩,对四川盐业是沉重打击,盐业工人、盐商、人民生活、国家财政都带来很大影响,成为不得不解决的首要问题。四川省总督丁宝桢【2】,深知黔民食盐之苦,也想为朝廷效力,对西南盐政锐意改革,疏浚赤水河航道,使川盐畅行黔滇,达到“裕课、利商、便民”。

丁宝桢总督把改革盐政作为治川的第一要务,首先是物色盐务道员等人才。建昌兵备道唐炯【3】才堪大用,邀其共赴时艰。他向唐炯说:“四川财力只此,除京饷及本省开支,协济各省已虑不足,而沿江枭匪数十万,一旦事起,奈何?”唐炯陈述自己见解,认为西南的动乱已经平定,驻防的军队随之会裁汰,这样每年可以节省四川开支数十万,这是有利因素;不利面是盐务废坏,产区无定销,销路无定岸,私盐泛滥,盐枭横行,奸商垄断,官吏插手其间以饱私囊,给国家及省内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破坏,惟有改革盐政才能摆脱当前困境。唐炯击中了时弊,但对盐政商情、如何具体改革没有实际经验,理不出头绪,于是向丁总督推荐了好友华联辉,并介绍了华联辉的生平事迹、学识人格及商业才干。

华联辉(1833-1885),祖籍江西临川,贵州遵义县团溪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乙亥科举人,捡选知县。康熙末年,其先祖来贵州居遵义,同治元年(1862年),华联辉举家从遵义迁到贵阳定居,经营盐业,开设“永隆裕”、“集大成”等盐号,在茅台最先开设“成义烧房”,成为茅台酒的创始人之一,其酒俗称 华茅 ”,光绪元年已成为贵州首屈一指的大盐商。清光绪三年,在毁于兵火的“茅台烧房”的废墟上建起了“成义酒房”,古蔺二郎镇开设集大成盐号,又在古蔺兴隆滩建大院,开设集大成盐号分号(此大院古迹至今尚在,位于赤水河边,仁怀县马桑坪对岸)。唐炯推荐华联辉是 “才智宏达,为守最优”。丁宝桢听后,立即写信约请华联辉到成都面谈。华联辉接信后,立即赶赴成都晋见了丁总督。总督说想改革盐务,主张恤商便民,但是商人就是不买帐,“引岸甚繁,成本甚绌,呼应不灵,若之何?”华联辉十分赞同总督的恤商便民观点,并强调“恤商、便民为主是根本,已立,以后诸事皆迎刃而解也”。 改革盐政,必须官运商销,规范销盐口岸,减轻成本,免除苛税,疏浚航道,设安定营,使运销畅通。引岸【7】甚多,商情必通才行,愿请往定夺。华联辉对盐务的深切了解,过人的识见、盐商中的崇高威望等,给丁总督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华联辉“果奇才也”。

因泸州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上流内外两江交汇之区,犍富两场必由之道为县”清光绪三年初,丁总督决定,在泸州立即成立川盐发运总局,委任道员唐炯【3】任川滇黔边盐务局分巡总办,即担任在泸州的首任盐务总局长;请华联辉协助唐炯开展工作,拟出官运商销条例,当好唐炯高参,帮助解决疑难,并委派华联辉到黔边各大口岸通商情。  

光绪三年对唐炯到担任川盐发运局长的任命  

实施官运初见效

盐务总局在光绪三年五月十五日在成都成立,八月移住泸州。宪台任命贵州举人捡选华联辉和前苍溪知县毛隆恩两人熟悉盐务,管理总局收支一切事务,并随时赴各局查看情形解决问题。委任好分局、子局、关口委员及帮办,有候补道直隶知州杨泽溥、候补同知陈学懋、华国英,候补通判彭祖厚、候补知县翁植、申祥、沈知田,知县李澐试用等(见盐运案卷七,丁丑篇1页,89页)。总局分为文案、票据、收支、引目四所。七月,唐炯到泸州南门外河边中和街租房,设立川盐发运局办公。通过四到八月“竭诚赞画,巨细躬亲”,“稽案牍,考成法,延请官商之熟于盐务利弊者”,对盐政改革建言献策,反复咨询讨论,然后集思广益,经五个月才制定出《官运商销法》章程草案,首先在黔边口岸试行,黔边设盐号需交万金才能立号当承销商。八月初华联辉和毛隆恩到泸州任总局副局长职务。二十八日起开关盘验。犍厂盐经长江澄溪口货釐盘盐,由赵恩祜负责,有巡检沈从九、吏目汪从九,富场盐停小市沱江口的中码头盘验,由汪承帮、刘绍坦负责,永岸分局委员葛树本。中码头盘验量十倍于澄溪口。十二月在总局内东侧开修局库一座库房三楹。泸州分局由山西霍州知州朱谨度、后补府张炘负责。光绪三年八约初一,确定各职担任人姓名及其薪水。(见《盐运案》丁丑纲810页)。

开局之初,正副局座三人常彻夜不寐,必期事归妥协,力图百年经久之规。接着,华联辉到黔边各大岸口岸进行宣传,向商人们“开说利弊”,沟通思想,阐述商运安全系数低,沿途被抢或船翻,货物损失及赔偿人命难以承受。游说缴本金取得经销盐权的好处。华联辉在黔边盐商中很有名望,经他宣传,果生奇效,不到一个月,各岸领运的商家缴纳本金四十余万两,从而使官运开局顺利。

丁总督根据唐炯华联辉的上报盐法草案,参考雍正年间官运商销成法上报朝廷,历时五月之久,皇上颁旨推行《官运商销法》,其章程共十六条,光绪三年八月二十六日盐务总局向商人发出开办黔边官运,实施官运法通知。光绪八年十一月开始编撰,光绪十年六月刊成《四川盐法志》。《官运商销法》要旨:建立机构,组织官运引盐的采购、运输和批发业务。盐务总局设在泸州,总揽盐政,于盐井产地设票釐局,派员管理,收购食盐,并复设仁怀、綦江、涪陵、叙永盐岸管理外销,一切购运分配大权,收归盐务总局,课厘金计入成本。同时增设裕济仓抑物价,建大盈库以调济各岸资金,派人驻各岸协调盐务,安驻兵勇以防横暴。新法主要内容是“官督、商运、商销”,盐税就场征收,使无遗漏,官运盐总局成立后,严禁粤盐走私销贵州,川盐恢复了在贵州畅销。严格规定城乡临售价,从泸州挂牌价计算,每百里只准加价两文,数十里不准加价,违反者管理该地盐局委员受处分。(见《盐运案》卷十九戊寅纲3页)例如光绪五年211日,两次挂牌零售盐价为每斤36文、40文。记载庆岸背盐一包力钱42文,即背夫背完一包力钱购买1斤盐。清代一两黄金兑换十两白银,一两白银等于十钱白银,一两白银换钱一吊或说1贯钱。正常情况下,光绪五年九月,在巴县1两白银可换1520文铜钱。全省安定营由15000余人裁减为12900人,泸州安定营担任盐务缉私办案和护运护饷,军饷由总局筹发。泸州安定营统领先为刘德顺提督,调重庆中营游击后,四川总兵周士盛调来泸州接任,中军二百名归其管带差委,安定营管带总兵何行保,去古蔺二郎滩和兴隆滩,逮捕了抢劫作恶、妨碍盐运、带有多起命案的大土匪陈肇基,捉拿押解到泸州,经泸州直隶州长邓林观、候补知府张世康查实,陈肇基罪大恶极,判枭首处决,给以总兵何行保重奖。光绪三年七月,唐炯正式驻扎泸州接办黔边盐务,官运商销大见成效。光绪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盐务总局领旨接办滇省盐务。光绪六年五月,将湖北8个州县纳入官运川盐,川盐其余济楚准予实行,每月验引以七八百为限,年限量不得突破八九千道。  

滇黔边计盐务局

在泸州已成立官运盐局三年多后,于光绪七年五月十三日,关于给铜质官防的圣旨下达“用满汉篆文四川办理,滇黔边计盐务局关防一颗。”,给官运盐局正式定了名称 “滇黔边计盐务局”。( 之前是使用的木章)“开盐后,销盐颇畅,额引全完,并带销积”。

《盐运案》“奏请颁给铜质官防”一章里祥载盐务公廨修建经过。 “开办之初,诸事草创,但于泸关外,暂佃民房,作为办公。而局务繁多,位置必须得所,库款重大,防范尤宜万全。前佃贷民房价昂而地窄,既不足敷分布,又处城外河滨,野旷人稀,尤非经久之计,兹查州城内侧,近泸州营地,有小民住房数十间出卖。职道等相度地势,以之设立盐务公廨,甚属相宜,事应议举而款无可筹。各局委员确见盐务,实为久大之模,均愿极力赞成,集议捐资,以厢盛举。职道者未便阻其踊跃之诚,职道当即倡率捐银1200,司官捐银400两,前总办盐务唐申道捐银1200两,其余在局各员凑集银5600两,共成8400两,统计房价并修理工料尚资敷用。当今祥请宪台批饬在案照办。职道等遵即按照民间市价议买,兴工修理正屋三层,建造库房一座,四面叠石砌砖为墙,正厅之南为文案,收支两所;北为引目票据两所;余屋数间为书事吏,书核本账目收存档册之地。于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二十一日一律告竣工。工料尚无减率偷漏,各工匠皆具保固切结。已蒙宪台亲临勘验,职道等在局有年,从兹结构维新,引道规模毕,具裕国课而益便民生。”【2

唐炯和华联辉上任盐官后,官运一办,皇上和四川总督大力支持,各局卡委员由总局选用。分局办事员由该局委员自行选用。“剔弊除奸,逐渐展布,实事求是”年胜一年取得好成绩。改行官运商销,在各产盐区设购盐分局,大口岸设售盐分局收盐发商,商贩按零售价卖给群众。有缉私队查办走私盐,所设各售盐点要报经总署批准才合法。光绪三年七月开始在黔边岸实行拟出官运商销章程,光绪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起,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关照,在纳溪九姓司沙溪开坐店外,准许恢复售盐子店。光绪四年二月,重庆盐釐局委员候补知县邹宗灏勒索盐商银七百两被下旨革职讯办。光绪五年六月四川盐查道蔡逢年勒索帮费被革职查办----《官运商销法》施行后,每年为国家增收白银二百余万两,大大地缓解了四川的财政危机,并有裕民生。实施此法,市场盐价稳定。在西南三省实施官运盐法后,不但征集了巨款,也使黔民盐困得以缓解。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德政对西南数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国库增收,受到朝廷褒赏,万民称颂,后世仰戴。光绪五年正月初一起,有在泸州的盐务总局正式开办滇边十二厅县官运商销盐务。滇边设盐号只需交四千金才就能立号当承销商。上谕贵州巡抚,川盐入黔蠲免釐税;川盐入滇凭川局护票每包160斤盐上釐税银4钱,只准收取一次,归云南收入。薪水总局委员每月50两,分卡子局及随时差遣委员30两,出纳12两,会计8两,经书秤手杂务4两,匠人伙夫小工每年812两。总局核定年终奖,管理银钱账目以百两为上限,管杂务以五十两为上限。(《盐运案》卷三十七,8页)。因粤盐在贵州荔波一斤约三分五六,川盐1斤要六分,光绪3年禁止粤盐运销贵州后,直到光绪六年川盐在黔开始畅销。光绪七年盐税拨出30万两造铁甲船办洋务。

光绪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奉上谕唐炯简放云南布政使,唐炯职务由四川后补道夏峕接任。唐炯离任前具表上奏,向朝廷推荐华联辉破格录用曰:“数年来祥查华联辉操行正大,识见宏远,才力坚卓,条理精祥,而其公忠,自矢清白。盟心在局数年,不受一毫薪水,尤为近今罕见。当此需贤孔极,似此拔出之才,倘蒙圣明採择破格录用,必能随处适宜,有所建树,不致上负任使。为宵旰求贤孔殷,而人才又实难得,兹既有材,臣确有所见不敢自匿,以尽微忱,谨附片具。”华联辉在川滇黔盐道总署协助唐炯工作数年,功绩卓著,各口岸盐商繁忙,人民安定,招来开垦人口增加,比过去生活更好,使四川一年能收到四十七万九千余两盐税,受到朝廷嘉奖 “以知府衔留四川补用”。华联辉深谙急流勇退之道,对于破格升官知府毫不动心,送走上司和知己唐炯后,坚辞归故里,光绪九年获准离职,他告别了丁宝桢与夏峕返回家乡贵阳。夏峕调离后是文天骏接任,光绪十六年正月,文天骏丁憂,由合肥人张华奎接任。

华联辉从光绪三年起到泸州,光绪九年离泸回贵阳,在泸州一共生活了六年时光。光绪十一年(1885),这位盐政改革家在贵阳病逝,享年五十二岁。《清华联辉墓志铭》曰:“人者万物皆备于我,上当博施济众,充满乎仁圣立达之间;次亦宜存心利物,求有济于世,庶几吾儒性善之旨”华联辉在世时,曾出资刊刻《六事箴言》、《菜根谈》等图书赠送亲友。华家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华联辉、华之鸿、华问渠祖孙三代的经营,成为贵阳巨富,以致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之说。【4

盐道总局光绪三年起就在泸州南门外河边租房办公长达八年,万事开头难,华联辉就在最为艰苦棘手的时期,为丁宝桢推行盐法做出了很大贡献,廉洁奉公,五年来,他从不领清政府一分一文工资,值得泸州人民尊敬和怀念。唐炯说“川盐之振兴,实华联辉之力为最也”。

在泸州大营路39号设盐道总局,直到1910年辛亥革命,共计有26年时间。  

清代在泸州大营路39号建的滇黔边计盐务局遗迹 (该建筑已拆)

滇军长赵又新驻扎地

宣统三年(1911年)泸州辛亥革命军起,设立军政府,刘朝望任都督,温翰桢作副都督。永宁县人同盟会员黄方,字鹿笙任司令部长,川南军总司令。《泸县志》卷五769770,“人物志革命先烈”记载,宣统三年三月八日武昌军兴四方响应。同志会聚兵围攻合江,清合江县令黄秉燮固守两月余不下,黄方率军三百人到合江,泸州州吏孙锦、盐务巡防管带刘作楷一道前往,黄秉燮开城门投降新军。次日,黄方押解合江盐税库银整队返路。滇军为抢新军所得库银,派管带黄梓和率千人埋伏于合江茶憩亭、菜坝,黄鹿生等百余人中埋伏被逮,前队逃脱,滇军在合江县城,将黄鹿生等百余人全部杀害,黄方、刘作楷被斩首、拔舌、割心,从此滇军丧失了泸州民心,将自己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赵又新,云南凤庆人。民国五年一月(1916年),因袁世凯称帝,1915年底至1916年雲南等省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維護中華民國民主共和制度,蔡锷、李烈钧分任第1、第2军总司令,唐继尧任都督府都督兼第3军总司令,护国军滇军蔡锷率军出师贵州毕节,到泸州讨袁护法,进行护法战争。赵又新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成护国军名将。护法战争取胜后,滇军不撤回云南仍然占据泸州。 1917年,张勋复辟,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川南兼永宁道尹,盐务总局成为了赵又新滇军第二军司令部。

1920年,熊克武号令川军各部分别向成都、重庆和川南进攻。赵又新驻扎在盐务总局内。川军攻进泸州城内,赵又新遭袭,与副官卫士数人翻墙逃出盐务总局,被川军乱枪打死于南关外瑞鹿坪,时当192010月。民国《泸县志》卷八1380页载:民国九年,总司令熊克武主张省自治,刘湘亦于永川宣告滇黔侵川,欲驱逐之。滇军长顾品珍、赵又新,会(合)黔军长王文华,自重庆攻永川、隆昌,追至成都。克武同刘湘、杨森退川北苍溪,旋反攻,复成都,乘势东下。九月杨森先入泸,赵又新出走中追兵流弹,殁于南关外瑞鹿坪。(即现在忠山柏阳坪一带)。杨森买来灵柩,派人将赵军长尸体运回了昆明安葬在近代泸州文史资料上,又一种说法,赵又新是被追兵流弹击中,殁于小校场(今市委党校后门外广场)。滇军进川,干了不少坏事,失去民心,川军驱赶滇军顺应了民心,所以能获得成功。

民国十年(1921年),泸绅黄华撰并书,在忠山顶立了共三块“驱赶滇军记事碑”,碑末曰:“泯江汤汤城瓮铁,双虎蟠蹲吮其血,将军大呼气如虹,仗剑一挥扫妖孽 ,如风捲箨炉沃雪,拔赵赤帜立汉帜 ,忠山之峰云幕幕,此石不磨名不灭。”把滇军赵军长称为吮其民膏民血的妖孽,赞扬杨森是扫除妖孽气概不凡的将军英雄。(此碑今立在石狮附近,三块碑石都在,较为完好)。泸州医学院评价说川军滇军都不是好东西,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都是苦难。此评价较为客观,刻成小碑附在“驱赶滇军记事碑”之右

为纪念被滇军杀害的川军烈士,由民国政府拨款,1948329,在中城公园内,由泸州辛亥革命元老杨兆蓉负责督建, "佘英、黄方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碑上有多幅题词,如熊克武诗云:“义师不逞兮,君丧其元。沙场喋血兮,我愧生还。丰碑矗立兮,高耸云端。民族之光兮,于斯万年。”

泸州起义指挥部

清朝被推翻后,结束了四川盐务公廨在泸州的历史使命。19271月中旬中共军委杨闇公、朱德、刘伯承在万县开会决定刘伯承领导泸州起义。19271月下旬,刘伯承受党指派来泸州, 192721,刘伯承在泸州成立泸顺起义军指挥部,设在盐道公廨。泸顺起义的主战场之一就在忠山。1927516,在四川军阀刘湘、赖心辉、贵州军阀侯之担等纠集号称十万众围攻下,起义经 40多天泸州城保卫战斗,终因众寡悬殊,难以克守,刘伯承只好率韩伯诚参谋长和周国淦参谋长等从龙透关先行突围。围攻泸州的联军中有二十四军,其中旅长张钟铭与刘伯承是同学早有联络,517拂晓,由张钟铭密派黄秘书将刘伯承等接去富顺,化妆后经隆昌、大足、达县、安康去武汉。泸州因孤城无援,历经5个半月泸州起义以失败告终。  

盐务总局内泸州起义指挥部原址拆修成了护国战争纪念馆和中共泸州地方史陈列馆

川南师范学堂校址

川南师范建立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021日,是全国首批开办的中等学堂,是下川南25县培养小学教师的唯一学校。首任监督(校长)赵熙(尧生),是前清翰林学士。川南师范开办校址在考棚(今花园路的钟鼓世家)。初建立时叫川南经纬学堂,1902年改称为川南师范学堂,地址水井沟。石刻额门,上方由赵熙先生书写的“川南师范学堂”楷书大字,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六字各由约宽0.25,0.22米的字体组成,各字间的间隔约为0.08,笔法圆浑,颇见功力。大门内庭楹柱上刻书二联“德智交育,文武一途”,“无本不立,主善为师”。

仪门楹联亦为赵熙所撰:合德智体而关育;通天地人之谓儒。

1903年迁入水井沟里原川南书院处,即现在梓潼路小学老校区。水井沟新校舍落成,.赵熙先生写了篇《川南学堂记》:

光绪二十七年,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沈君秉堃权泸州,是时天子西巡(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光绪逃跑去西安)未返。君急国之务,於是与州中书高楷商请永宁道建川南学堂,而推诸暨(今属淅江省)周君善培主其事。造士有程,简不肖有律,来中国先王之典,参以外国今行之法,屹然众志一新。乃举州人罗君忠浩督构大厦,用白金五千有奇,严冬大暑之中,殚力庶务,八越月而工完。呜呼!群公百瘁而成此堂,举礼家三达德之要,师范方来,诸生必有深鉴是旨者。天下大事,造士本于一乡,敢质言以瞻千世。

首任监督(校长)赵熙(尧生),是前清翰林学士,清代举人高楷、温翰桢、陈铸、恽代英、吴子俊等担任过该校校长。。1921年到1922年,恽代英先后任教导主任、校长,传播马克斯主义。吴子俊继任校长,是这里的名人。还有辛亥革命精英吴玉章、但懋辛、阳翰笙、杨兆蓉、李琴鹤、黄方、刺杀摄政王的黄树中(复生),与彭家珍结伴炸死宗社贵胄首领良弼的陈葆镛(漱云),都是该校的首批学生。解放后何白李是此校校长。

19355月川南师范,由水井沟迁到大营路39号盐道总局,1913年按教育部规定,更名为“川南联合县立师范学校”,简称川南师范,直到解放都是川南师范所在。【5】水井沟老校舍直到1955年地址都是川南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川师附小。

1955年川师附小校舍划给梓潼路小学,川师附小迁到凤凰山至今。川南师范校门牌坊,19844月公布为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在梓潼路小学内。

革大、行政干校到泸州市委党校

大营路39号,在1950年至1952,是川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革大”。解放初很需要干部,此校是审查干部的中转站,有些人,审查出有严重历史问题的极少数人就遭到处理,只要不抓逮捕的,都安排参加工作,参加土地改革和征粮剿匪,当基层干部去了。革大办有分校,地址在沙湾毗卢寺街。

1 953年~1958年,是四川行政干校校址,1958年初该校撤销。四川行政干校撤销后,校产、部分教职工、图书资料等留给了中共泸州地委党校。

中共泸州地委党校(195212月~19607月)初设在中平远路43号,原川南银行校址,19582月迁入大营路39号,童家路7号为党校教职工宿舍。1960年省委决定泸州宜宾两个地委党校合并为中共宜宾地委党校,校址仍在泸州大营路39号。

19835月,地级泸州市成立,之前,原宜宾地委党校与泸州市委党校合并,徐浩然就是地委党校科长,在泸州任教的。成立中共泸州市委党校至今。【6199910月和200011月,市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相继在市委党校成立。200111月,市委讲师团和省干函授学院泸州分院同时合并到泸州市委党校。

注:

1】“大营路”,网上写为“大云路”是错写。廨,封建时代办公地也。四川盐道公廨(泸州老百姓叫盐道公署、盐局衙署或盐道局),即四川盐道办公地,贯彻执行四川盐法,管理泸州盐码头和盐市,办理滇黔边计盐务和收取及上缴盐税事务大营路大营路又叫营盘路,老百姓常称为营盘上,盐道总局之前不是兵营所在,关于明清兵营,今泸南中学是驻军的司令部。民间称都司衙门。军兵,营盘地在今日大营路和城墙边上。

2】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咸阳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清朝洋务运动重要成员,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光绪二年,即187610月调任四川总督。宝桢署理四川总督期间,创设四川机器局。维修都江堰,改革盐法,筹画西南边防。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二十一日,病逝于任上。

3】唐炯(18291909)字鄂生,贵州遵义人,唐训方子。道光二十九年举人,咸丰间历四川南溪知县、署绵州事,同治初统安定营,于长宁败太平军石达开部,光绪三年到八年,在泸州总理滇黔盐务局,光绪八年到调云南巡抚,中法战争中,以山西、北宁失守,坐夺职,寻督办云南矿务15年后,以疾辞职。

4】庞思纯的博客“华联辉世家”。他先后在贵阳二十二中、五中担任高中语文、历史教员。发表《要全面地评价刘琨》、《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德国寻梦》、《剪影行》等数篇史学论文与散文。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历史学会理事,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

 

5】谢守清“川南师范 一所富有革命传统和教育特色的学校”,《泸州文史资料选集》第六集,4556.

6】《中共泸州市委党校简史》,2006年出版,第716页。

7《盐运案》中货釐局、引岸、引地、增引、引道、引纸、引根、户复、水引等名词。货釐局,即货税局。官运盐准许的口岸叫引岸。引地,凭官引才能购销之地。增引、增加购入。引道,官运盐运输的道路。官运局开具的购盐证明叫引纸,引纸的存根叫引根。行盐,销售盐。一次护盐是成批多只船,护盐一次叫一道。部复、皇帝给各省下达盐业指示是通过户部,户部对省里请示的回答叫户复。水引,一张等于陆引十二张半,每引税额有规定。

编辑:小小马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