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匡子成先生诗集《夕阳古韵》
文/黄自怀
这个寒假,因家庭琐事而忙于奔走,二十多天时间可谓弹指即过。假日里,偏远的老家未能上网,夜里就只有一台电视可看,生活就十分单调枯乏了。好在,一册匡子成先生赠送的古体诗集《夕阳古韵》带来了别样的情趣。慢慢品来,伴先生走进田园,驻足名胜,感赤子情怀与挚友真情,在冬日里也就没有了寒冷与寂寞。
认识匡老,是在入县作协之后。先生诗书传家,儿女多秉承父志父趣,在地方文坛颇负盛名。先生为人谦逊,谈吐文雅,无论何时何地,口中从不暴脏话,特别是对我等后生晚辈,更是关怀有加,堪为我等之楷模。先生写古体诗的时间不长,但笔下之诗,若涓涓流泉,不断地汩汩而出,沿着先生心中的那片净土奔流。乡村的气息,古迹的遗风,人间的真情扑面而来,令人在悠悠的古韵中安闲自在,心旷神怡。
对于乡下田园,先生情有独钟,一花一草,一枝一叶,甚至一鱼一虫,在先生的眼里,都是韵味无穷的诗。“艳丽桃花满树红,轻柔细柳舞春风”(《庭前》),“丛丛绿叶好葱茏,豌豆花开簇簇红”(《豌豆花开》),“点点萤灯满庭飞,划破星空缀幕帷”(《赏萤》)……先生诗句中呈现的百般景象,于长居乡下的我而言,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但在先生的笔下道来,便显得娓娓而韵味悠长。“夜半房檐响鼓鸣,沙沙黄竹舞旗旌”(《渔歌子·秋夜疾雨》),“水绕山环如翡翠,池畔丝绦坠。芳草艳红霞,野鸭低翔,欲觅鱼儿味”(《醉花阴·踏春即景》),想象丰富而奇特,尤其是“欲觅鱼儿味”,更是奇绝。
笔者作为大山深处的乡下人,从不慕繁华与喧嚣,往往为乡村的一抹夕阳,一缕柳烟而陶醉。因此,读匡老的“田园风光”,就是将心中早有的美丽景象与杂乱情感作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提炼。趁着春日“吹面不寒”的和风,任牛毛般的雨丝洒在脸上,漫步与乡村小道,两旁桃红李白,远处蛙鸣雀飞,于是一路追逐,一路嬉戏——此般情景,俯拾皆是,但却没有先生的雅兴,只是些零散的感受罢了。先生笔下的《春日村道漫步》,正是这般情趣的高度浓缩——东风未肯闲,细雨润禾鲜;白李思蜂笃,红桃恋蝶绵;蛙吟高亢曲,鹊颂动情篇;漫步乡村道,欢狂似少年。
读“田园风光”,随先生悠然前行到美丽的乡村,走过春秋冬夏,观桃李、闻菜花、看金浪、赏寒梅,都忍不住要荷锄而作,对月而吟了!
先生酷爱旅游,“退休后年年移足大江南北,情触之处,因感而吟,便墨洒诗田,留下这芊芊芳草(《自序》)。先生“移足”的名胜,以本土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分布。当然,先生热爱家乡,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因此对县内的“名胜”,可谓如数家珍。从县城的滨江路开始,从先市的佛龙桥、先汪墓,到尧坝的古镇、佛教圣地法王寺,所到之处,皆诗兴盎然,吟咏不绝也。“隔岸渡船光影动,长堤垂柳絮飞扬,浪拍水边船”(《忆江南·滨江随想》),寥寥十余字,将滨江路的夜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身临其境一般。“历越沧桑云舞影,身存绝壁韵成章”(《观少岷古樟得句》),以物喻人,文人的傲骨尽在樟树中也。
走出本土,退休的匡老无羁无绊,信步北国南疆,好不自在逍遥。登峨眉,游广安;断桥抒怀,漓江荡舟;西湖歌吟,海南怀旧;广州怀念中山先生,山东缅怀甲午风云;玉皇顶上频把酒,山海关前叹雄关;世博会上瑰宝艳艳,港澳轮渡长笛声声;长江三峡豪情激荡,秦陵地宫古韵无穷;祖国首都抚今追昔情切切,西双版纳曼舞轻歌意融融……真的好羡慕先生的那份淡然的心态,那份别致的闲情。“白蛇法海今何在,惟见塔尖独遣愁”(《观雷峰塔》),“雄姿万里以长龙,盘曲欲飞傲远空(《登长城》)……两种不同的情怀,前者柔情慨叹,后者慷慨激昂,先生感情之丰富,笔触之多姿,尽在其中也。
先生不同于一些自喻清高的文人雅士,他们所抒发的,往往是小我情感,对国家、对民族缺少一份热爱,缺少一份责任,除了奇情山水、游乐感慨之外,对社会现状总是满腹牢骚,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明明吃着奶,还不住地骂娘……此等“文人”,似乎太自私了吧!匡老作为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确实做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生饱含爱国情怀,但凡国家大事,他都要吟诗作文以颂。祖国的生日,党的华诞,两会召开,抗击灾害,飞船上天,奥运成功,反腐倡廉,捍卫主权……都是先生创作的好素材。他在《为习主席签署“整顿作风”反铺张浪费叫好》里写道:“中央三令倡勤俭,主席八条似铁鞭;严禁铺张攀大款,狠批浪费紧长弦;勿忘传统奢侈耻,牢记高风廉洁先;恶习根除扶正气,干群鱼水喜空前。”先生拳拳的“赤子情怀”可见也。
先生大到家国,小到挚友亲人,都情倾于怀,笔泻于外。从玩伴到文友,从同学到老师,先生无一不在念中,或聚会,或怀旧;或寿诞,或辞世;或获奖,或付梓;或偶遇,或畅谈……先生都随口而吟,随笔而写,诗词不断,情思不断。“店家安置玉兰厅,满室高谈酌句真。下里巴人和盖寡,阳春白雪韵频新。”(《厅堂论诗》)不管“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先生在诗会中找到的,恐怕除去单纯的诗情诗趣外,更多的是夕阳中最绚烂的辉煌吧!“明知水险浪头高,忘我救人入巨涛;见义勇为真壮举,岷峰昂首颂英豪。”(《献给见义勇为的英雄穆仁元》)对于穆仁元这般的英雄,先生心中早就是朋友了,简单的四行文字,对英雄恰如其分的颂扬令人击节。
先生一生,感悟频多。身边的物,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能触动灵感,悟出些人生哲理来。“任凭狂风舞,去留不作声;寒冬霜雪压,乐作腐泥尘。”(《落叶》)自龚自珍有“落红不是无情物”之后,大家都进一步将赞赏的目光投向了本也华贵万分的“红花”,似乎“红花”成了外表与内质都那样完美无暇,虽说“红花需要绿叶衬”,但能想起“绿叶”者,十中又有几何?更不要说那“落叶”了。而匡老则将目光投向了无闻的“落叶”,“去留不作声”道其默默而有骨气;“乐作腐泥尘”言其乐观而具豪迈,先生人生之写照也。最有趣的,莫过于先生的《自嘲(四首)》,“六十呆翁学写诗,成章协韵不分时”“千涂百改终成句,仰面高吟似稚童”……生动地写出了创作情致之高,成功之乐;“酌句修辞觉新鲜,兴来品味夜无眠。孤窗冷月正宽饮,妻却问夫值几钱?”好一句“妻却问夫值几钱”!将写作的“穷欢乐”与妻子的“谐趣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和谐的家庭氛围,优雅的创作环境跃然纸上也。 “离园策马未徘徊,十载笔耕花又开。滴墨成珠追色泽,拾风谱曲逐音谐。为人谦让戒娇气,结友真诚足感怀。唯愿余年身少疾,裁云织锦献吟台。”(《七秩自寿(二首其二)》)这是先生七十岁生日时对自己退休后十年诗海泛舟和为人处事的精辟总结和晚年心愿。《夕阳古韵》付梓之日,也是先生古稀之时,纪念意义与现实意义都难以言表。笔者不才,对古体诗素无研究,“诗盲”罢了,不清楚平平仄仄,只知道在先生看似娓娓却又字斟句酌的字里行间,去感受“无限好”的“夕阳”里那悠悠的古韵,在先生的“古韵”里享受那份傲骨与闲情。这不,那悠悠古韵里透出的,是一轮激情似火的红红夕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