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新闻实习生(第一章)

来源:四川川南网 作者:张柄尧 发表时间:2015-06-05 14:09

(壹)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泸州,完全符合我心目当中对一座大城市应有的想象。

    我的家乡,在泸州下面的一个县。不过,老家距离县城,还有一百多公里。在我正式进入县里面的第一中学念高中前,我只到过一次县城。那就是参加中考。

    我就读的初中学校包了辆中巴车,将40多个想考高中的同学拉到了县城的武装部招待所。考完试后,再一车拉回来。直到考完试后的那一天下午,我才有空和其他同学逛了逛县城。

    在这之前,我见过最繁华的地方,就是老家的场镇。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的样子。我长吁了口气:“原来城市就是这个样子。”特意地,我甚至专门跑到一个叫做杨武坊的地方。一条街道之隔,就是当时的县委和县政府。不过,现在的县委和县政府已经搬迁到了新区。而老的县委、县政府已经拆掉,两栋大厦则拔地而起。站在杨武坊大街,想到我和县太爷隔得如此近,内心深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初中4个班,如愿考上高中的,只有4人。我是其中之一。高中报到那一天,没有人送。从车站到学校,还有长长一段距离。找不到路,我哥哥专门给我画了一张地图。我现在还记得,地图是这样画的,车站出门倒右手直行,然后到一个名叫魔方茶楼的地方左拐。走完魔方茶楼那条街道右拐,然后一直走到陕西街。走完陕西街就到了一中大门。此前,比我大三岁的哥哥曾经在县城的一所职高念过两年书。我后来一直琢磨,哥哥报到那天,又是谁给他画的地图?此前,他也没到过县城。

    就像懵懵懂懂中一头撞进了高中,高中毕业时报考新闻专业,也完全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高二年级文理分科,我除了学不好英语外,文理科都较为均衡。最终选择文科,是基于班主任老师的一段话。

    当时正是2000年左右,从1997年起,中国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媒体上称,2000年正是国企改革的攻坚年。经过阵痛然后重拾活力,这是国企改革的应有之义。不过,这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事。作为一名县城的高中生,我每天面对的,就是教材和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周末有空,我就到学校门口的一家书店租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当我把金庸的所有小说阅读一遍后,我就正式告别了此前一直最爱的武侠小说。这就像某个阶段,我特别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心灵鸡汤式的读物。但突然有一天,说不看了就不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高中班主任当时是这样给我分析的:“读理科,最好的归属就是国有企业。现在国企改革,人都全部下岗了。你进去了还不是下岗。而文科就可以进政府部门。失不了业。”读完大学就失业?失业后还不得乖乖回老家扛锄头种庄稼?肯定不行!义无反顾地我就选择了读文科。不过,报考大学时,我则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我高二时,妈妈因病去世了。父亲则外出打工。考虑到为家里节省来回的路费,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报考省内的院校。当时,免费师范生制度还没有开始实施。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已经实行了这一政策。我现在可能就不是一名记者,而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穷人,选择当中,总是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各样的现实。这是一种最真实的无奈。

    最终,我敲定编辑出版作为自己报考时的专业。因为,记者和编辑听起来都比较的高大上。况且,编辑专业还比新闻专业要少一点分。我不想继续复读。家里面当时的经济状况,确实也没法支撑我复读了。

    像所有的文科类大学生一样,2006年夏天,也就是在我结束大三时,就不得不考虑实习这个问题了。和其他农村来的孩子一样,我把家里的所有亲戚全都考虑了一遍。其中木匠、篾匠、泥水匠,甚至骟匠都有,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和媒体哪怕有半点关系的。无奈之下,我不得不厚着脸皮找到一位印象还不错的大学老师。闲暇时,这位大学老师曾经说过,他以前在《华西都市报》总编室干过一段时间。和《华西都市报》的领导比较熟悉。听说我的情况后,这位老师问我:“想到哪里实习?”我说:“回泸州!”这位老师打了一通电话,然后就告诉我可以到泸州。“去那里和一位叫做高冰洁的老师联系。他是《华西都市报》地方部记者,负责泸州。”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名新闻记者的实习之路。

    直到现在,我还对那位帮忙联系实习的大学老师充满感激。

    对于任何一位能够给予我机会的人我都充满感激。毕竟,在我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最需要,但也最稀缺的,正是机会。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