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朝霞给大地抹上一层淡淡的金色,周遭的雪山金光灿烂。湛蓝如洗的天幕上,朵朵白云悠闲地飘荡,像天狗,像猛兽,像刍鸡,像飞鹫,不断地变幻。在这个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空气十分清新。这时候我才真正品尝到秋高气爽的滋味。 1957年的秋天,大金寺向我们发出邀请,我跟随甘孜县公安局刘占华局长驱车西行,前往参加“耍坝子”,这是当地庆丰收的传统活动。 约莫个多小时,寺庙金光闪闪的金顶,向我们招手。进入寺庙,几位身披红色袈裟的领事人物,将我们迎入公路边不远处的大金寺。趁着刘局与寺庙上层寒喧,我凝目四望,但见经幡飘荡,香炉氤氲,阵阵松枝的芬芳袭来。寺院里出奇的安静,此刻骨子里的一些不安分因子,消失的无影无踪,心地突然变得恬淡深沉,似乎进入了超然的境界。 大雄宝殿正中,尊尊闭目凝神的佛,更增加了几分肃穆、森严与萧瑟之气。大殿的外壁上,画着慈悲的、凶恶的不同佛像,还有挂着的祯祯佛像,那是藏区高人绘制的唐卡,虽然饱经沧桑,依然色泽如新,散发着佛陀与文艺的双重气息。特别吸引眼球的是摆放在大殿门前两侧的珊瑚树。高及半人,枝桠有致,色泽鲜红,晶莹剔透,这家居东部深海的宝物,如今被安放在西部高原的宝刹中,虽其身价连城,却不知有何深意?这时一位格西向我作了解释。原来红珊瑚是佛教七宝之一,自古被视为祥瑞幸福、充满灵性之光的圣物,具有降魔安神的作用,不仅广为藏族同胞喜爱,将其作为随身妆饰品,也是祭佛的吉祥物。 接着,在大管家的引领下,走出寺院,行不多远,到了雅砻江畔的一块空阔地带。但见一片碧绿的草上,密密麻麻搭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帐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以白色的布质帐篷最多,讲究的人家白色的帐篷上缀着黑色的图案。其中大金寺的帐篷最高大最显眼,我随同刘局长和甘孜县公局的同志走进帐篷,里面装饰豪华,两旁搭着长椅,上面铺着藏毯。我们刚落座,就送上藏式麻花、牛肉干,每个人面前摆着一碗酥油茶,那碗是一个琥珀色半透明的高脚玉石碗,那茶有异样的香味。民主改革前寺庙上层的生活真是奢侈啊! 刘局长与亚基活佛一阵寒喧之后,大管家引领我们走出帐篷席地坐在铺在草地的藏毯上,这时男女老幼己经围了一个大圆圈,坐着的站着的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待我们坐定,震天的锣鼓声响起,藏戏开始了。我看见出场的演员身穿着古时戏装,脸上挂着的不像内地那种凹凸不平的脸壳,而是挂在头上、贴在面部平面面具,或青面獠牙,或红发巨目,令人恐怖,也感到新奇,但是唱的是什么、跳的是什么,就完全哈莫哥(藏语不懂)了。 坐在我身边的格西见我对那些面具感到困惑,他为我作解释,同来的县局同志给我作了翻译。据他说,面具藏语叫 “巴”,有很悠久的历史。藏区面具有两种,悬挂面具与跳神面具,二者造型上别无两样,只是跳神面具多了两个视孔,但其功用却不同。悬挂面具作为佛教的保护物,珍藏于寺庙。史载,公元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派使者前往萨霍尔迎来绿松王天然成长的释迦佛像和犀皮神像面具等物,贡奉于西藏桑那寺;而跳神面具,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正在表演的人脸上戴着的面具,它是神灵的依附物,具有招呼神灵、降服鬼怪之功用。这是早先佛教在藏区的传播者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逐渐演变为神舞,也就是眼前的跳神。 接着,他又给我讲述了面具不同色调的不同含义:黄色面具,象征智慧和富有;白色与绿色面具,象征权力与兴旺,善良与纯洁,代表救世神灵;黑色面具,象征邪恶,是山妖的化身;黑白两色的阴阳面具,象征神灵、妖魔,因为他们具有行善与作恶密法,有两面性;怪诞恐怖形象,表示获得圣者地位的护法神,因为他们神通广大。 他说,跳神与藏戏是两码事。藏戏藏语叫 “阿吉拉姆”,是西藏民间以歌舞表演佛教故事内容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15世纪,成熟于17世纪以后。我觉得,那时的这些活动,无论称之为跳神或是藏戏,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满足藏族同胞宗教信仰心理,所以很难将两者区分,只是后来依托这种形式,在舞台上表演格萨尔史诗或其它藏族民间故事改编的戏剧,就真正成为藏戏了。 仅仅一张我们能看得见的小小面具,就深蕴着如此多彩的内涵,不必再去深追细问,也能从中认知藏文化是何等的博大深厚! 下午我们去串门。走进碧绿的草地,藏民们跳起了锅庄,到处都是欢歌笑语。我们登门拜望了近几个月来结交的农民和喇嘛朋友。他们把我们视为贵宾,无论走到哪一家的帐篷,都有牛肉、糖果、酥油茶、奶茶招待,如果进了帐篷不吃东西,主人会生气,认为你小看了他,为了工作只好硬着头皮吃,就顾不上肠胃的承受能力了。藏族真是好客的民族,友善的民族。 后来才知道,耍坝子就是康巴藏族群众的一次庆丰收活动。每年藏历7月底到8月15前后,各家各户都要带上帐蓬、炊具和食品,或到雅砻江畔,或在鲜水河边,在青葱的草地上耍坝子,载歌载舞,背负经文,听活佛讲经,看喇嘛跳藏戏。民主改革后,这些活动减少了宗教内容,增加了歌舞和赛马等节目。草原、蓝天、帐蓬、歌舞、服饰欢聚成一个欢乐的海洋,俨然成了五彩缤纷的传统节日。 听朋友说,甘孜的耍坝子现在己经演变成 “迎秋节”。与以前不同的是,每家除了带上帐蓬、炊具等生活用品,还要带上照相机、录像机和手机,还要邀请文艺团体前来演出,邀请兄弟友邻地区参加。 这是时代的进步,建设美丽新康巴的缩影。尽管年年主题相同,形式一样,但是只要草地上的格桑花在阳光下盛开,只要你朝着白云般的帐蓬和悠扬的歌声走去,你便会感受到古老而新奇令人震撼的边疆风情,你会被高亢而有节奏的旋律摇动心旌,在无形的流云似的氛围中,你会从中洞悉一个爱国、团结、友善、勇敢民族精神的韵致和力量。 耍坝子,一曲丰收的颂歌,一个藏族同胞欢聚的村落,一场悠久的藏族文明的盛宴,使我久久沉醉在藏汉和各族人民团结的醇香中。 钟昌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