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五化五抓”促进文化阵地作用发挥

来源:川南网 作者:秦岭 发表时间:2018-02-08 11:09
    江安县坚持“项目化”做大品牌,研学结合抓文化产业;“立体化”统筹布局,点面结合抓阵地覆盖;“社团化”培养人才,专群结合抓队伍建设;“精细化”考核管理,对标清单抓工作推动;“赛事化”策划活动,借力借力发力抓文化繁荣的“五化五抓”方式,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紧贴时代脉搏、紧贴人民群众,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文化江安建设。

    “项目化”做大品牌,研学结合抓文化产业

    引进商业资本推进剧专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江安剧专文化教育产业园项目于2016年在各方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签约。该项目位于江安县城东区,总投资20亿元,占地693.5亩,建设内容含江安剧专艺术学院区、文化产业园区、配套生活区等。建成后的江安剧专文化产业园区分为“一带两轴三大片区”即天堂河景观带,艺术成长轴和艺术创新轴。产业园区既培育文化艺术人才,又出文化产品,在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实践中培养人才,是集聚文创人才的一个新型业态文化教育产业园。目前,已全面施工,完成了校区地基夯实及2号地块土石方平场145000立方米。未来将同澳门、珠海跨区域联动发展,推动港、澳、台同内地的文化交流,为江安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劲动力,助推全省艺术教育发展。

    政府投资做好国立剧专旧址恢复重建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8000㎡,总投资5.5亿元,其中约8000平方米为剧专博物馆,主要包含地面建筑文庙仿古建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文物布展等。馆内设多个分区,包括国立剧专专区、话剧专区、歌剧专区、舞剧专区、诗剧专区、戏曲专区及中戏、上戏专区。目前,已完成一期房屋拆迁,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国立剧专行动”,拟定了《关于近期采访录制剧专老校友及有关人员口述史的计划》,采访了原国立剧专学校职工陈蜀生老人。建成后的剧专旧址项目将利用“中国大学生话剧节”永久落户江安的契机,开展对外学习,定期邀请各个剧种和相关高校到博物馆内打造各自专区内容集中展示,对接中戏、上戏、四川人艺等高校和演出单位,引进部分优秀剧目,依托拟组建的江安演出团队开展巡演,举办好“国立剧专杯”系列活动,扩大江安国立剧专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国立剧专旧址打造为中国戏剧艺术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集中展示戏剧各剧种的博物馆,凸显出国立剧专“中国戏剧摇篮”的独特地位。

    办好2017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戏剧展演季暨首届“国立剧专在江安”戏剧文化活动周。2017年11月14日至2017年11月21日,来自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成都文理学院、四川传媒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宜宾学院等高校的参演代表队,在江安展演9部大型剧目,共有10多万人次到场或通过直播观看了戏剧文化展演活动,领略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立体化”统筹布局,点面结合抓阵地覆盖

    抓好“三馆一剧场”建设。坚持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和剧场,制定免费开放管理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和内容。江安剧场接待演出共计100余场,搭建文化精品交流展示平台,引进大型话剧、引进2部话剧《高考1977》、《赵一曼》,2部儿童剧《红鼻子和妞妞马戏团》、《魔法小公主》,3部川剧《四个折子戏》、《抓壮丁》、《御河桥》等曲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抓好乡村文化中心建设。完成了全县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维护维修,打造建设324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升级打造一批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针对农民朋友的特点建立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惠民书吧、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子阅报屏等阅读服务阵地,坚持每天开放,开展流动图书车、流动演员车等进军营、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县图书馆、新华文轩书店等单位,开展优惠展销、流动售书、流动借书、本土作家作品赠阅等图书展销活动。

    抓好百姓大舞台建设。按“五有”(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要求,建成14个乡镇百姓大舞台,12个村级百姓大舞台,年底可实现全县各乡镇“百姓大舞台”全覆盖。围绕节庆文化、公益文化、社区文化、传统文化、社团文化、新居民文化等六大类文化主题活动,结合本地特色和资源禀赋,以广大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为主,实现“天天有坝坝舞、月月有小活动、季季有大演出”。

    抓好抓好文物文博开发保护。编制了夕佳山民居安全防范工程方案,绣楼维修工程,可移动文物(徐悲鸿、齐白石国画)维修方案并申报到国家文物局。完成了省保单位油榨坪祠堂修缮保护工程的预算财评等相关工作,全力推进吴氏民居修缮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曹禺故居保护碑建设工程、推进题榕阁维修整治工程,荡寇勋高摩崖石刻维修工程等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江安红桥猪儿粑、底蓬连枪、川南婚俗、安乐银氏酱油、竹子造纸、“故宫”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