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源头 堵住企业“排污口” 今年5月,内江市大千球墨铸造有限公司收到来自东兴区环保局的一纸责令:要求其在限期内对厂区所涉及环境问题进行整改。 对污染源未经达标处理的企业,我市严格按照新《环保法》赋予的按日连续记罚、行政拘留等法律手段,采取重点督查、夜间暗查、节假日双休日突查等有效检查方式,实时掌握污染防治设施设备运行的有关信息,摸清排污单位产污、排污环节,跟踪污染物流转路线,对排污单位实施全过程监管,严查环境违法案件。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51件,罚款金额128.1万元,限产停产企业3户,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为彻底堵住污染源头,今年来,内江市依法关闭淘汰了隆昌县红光电瓶厂、四川美科特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6户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对四川颗可叫紧固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等10个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全面下降,城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重金属污染物指标全部达标。 对照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提出的环保突出问题,我市逐一梳理、逐一解决,先后帮助督促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完善环保运行设施,新上烧结脱硫设施,安装调试在线监测设备,并指导四川省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编制焦化废水深度处理设施、筛焦楼粉尘治理方案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排放量,让内江的蓝天更蓝,空气更加清新。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市化学需氧量削减0.96%,氨氮排放量削减0.89%,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26%,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0.6%,顺利实现“双过半”。 助触网 大力培育“工业+电商” 推动工业产业上网,帮助企业“触网”,是我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重要的一环。 7月1日,作为四川省公共信息服务PPP项目,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西南企业云”正式开通上线。“西南企业云”平台落脚在内江,将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升级所需的信息化、智能化决策、通信网络、金融等“一站式”服务。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内江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力促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目前,全市注册中小企业数量达11万家。”北青数据公司董事长邢镔介绍,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宽松的政策环境,是公司选择在内江建设“西南企业云”原因。 未来,“西南企业云”平台将立足内江,辐射西南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同时,搭建在内江大数据基础云平台上,作为新兴产业应用子平台,纳入政府监管、商业化运营的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可接入300款软件应用,承载20万家企业用户使用,一站式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使中小企业同大型企业的管理水平相接轨,进而加速产业的快速转型。 除了搭建“西南企业云”平台外,内江市还建设本地工业电商网站——内江企业网,现已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企业720度全景展示项目,进一步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实施制造业各行业智能化改造,威玻集团、天视车镜等一批企业已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今年1~6月,全市工业电商交易总量达到6亿元,应用率达到62.7%。 促循环 让绿色产业变废为宝 在抓好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内江市还着力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通过多年发展,内江节能环保产业已初步形成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特色产业发展体系,为推动内江市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内江市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走在全省前列。建成了以废塑料、废金属、废纸、废橡胶、废家电为主体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成为全国首批、西部第一的“城市矿产”试点示范基地;川威集团综合利用钒钛废渣提取五氧化二钒(三氧化二钒)、高炉渣钢渣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长安化纤公司综合利用废旧聚酯瓶生产化纤棉;白马60万KW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建成运行,全面提升了循环流化床洁净煤发电技术,有力推动内江打造全国循环流化床洁净煤发电技术示范基地。 环保产业聚集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目前,内江市初步形成了以西南再生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以内江经开区为载体的输变电、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生产;以高新区白马园区为载体的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的节能技术利用;以威远连界工业园为载体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以高新区隆昌园区、资中经开区为载体的利用废旧塑料开发生产轻纺产品、炉渣和粉煤灰生产新型节能建材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根据《内江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内江市还将在环保产业上谋求更大作为。到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节能环保服务业比重占总产值比重超过20%;到2020年力争培育出年产值超20亿元的5家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
在产业布局上,我市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建设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内江经开区、高新区隆昌园区、高新区白马园区、连界工业园区、资中经开区、乐贤工业园等七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区域分工发展格局,具备较强的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到2020年建成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100亿元的基地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