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网2月9日讯 多年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吟唱: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如今,对于江阳人来说,年味,便是我们心中那一席最浓的乡愁。
【年味】找回文化的记忆 年味其实就是一种乡愁 挂灯笼、写对联、贴福字、放鞭炮;一家老小围坐吃年饭,腾腾热气氤氲出窗外烟花的流光;除夕夜里为初一早晨能穿新衣、得压岁钱期盼一宿难以入睡……这些或许是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春节的记忆。春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 曾几何时,随着生活的改变,年味变得越来越难以追寻,人们抱怨记忆里那个单纯美好的春节不见了。就让密斯特.i带领各位走进年味渐浓的街头,寻找那些年我们记忆中的“江阳年味” 【街头年味浓】对联、年画、中国结、“福”字、羊玩具等年货悄然登上了回龙湾、关圣殿等地的商铺,琳琅满目;酒城主干道两旁的树上“结”起了数不清的灯笼,每当夜幕降临亮起灯光,一派红火景象;不管是乡下农家还是城市居民,屋檐下、防盗窗上已挂起腊肉、香肠;林黄粑飘起阵阵清香,泸州白糕泛着诱人的光泽……
【赶场天,闹热年】蓝田坝每逢农历一四七赶场,春节临近,赶场的人流越稠密,四面八方前来的菜贩、商贩和赶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人们用自家种的蔬菜,自家养的鸡、鸭换成钱,再买回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和化肥农药。现在,赶场已不是购物的主要方式,但一到赶场天,还是人来人往,热闹无比。人们买了东西不会急着回家,而是坐到茶馆里泡杯茶,跟周围的人摆摆龙门阵,在稍微大型点的茶馆里偶尔还能看上一场川剧。岁月斑驳的茶馆里上演古老的川剧,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观赏。或许,人们赶的是一种几十年的情结。
【剃头过年】“剃头过年”是约定俗成的传统。剃了头的老人精神焕发,对于剃头的孩童来说,剃头匠手中见证者岁月流逝的这把手推子,除了唤起头上的疼痛,是否还有那张厚茧大手从头顶抚摸而过的温暖。 【杀年猪】大寒小寒,杀猪过年。小寒来临,“杀年猪”就被许多农家提上了议事日程。杀猪,在这时为的不再是单纯的鲜肉美味,所谓白刀进去红刀出,见红,就是一个新年大吉的盼头。如今,杀年猪成为一种团聚的载体,一家杀了猪,请亲戚和邻居来喝“旺子汤”。大伙喝酒聊天,猜拳行令。举杯把盏之时,大家的感情加深了,距离拉近了,那感觉真是幸福无比。杀年猪,不仅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压岁钱】在孩子们的记忆中,过年最兴奋的,就是可以拿到压岁钱。按照习俗,吃过年夜饭,过年的钟声一敲响,鞭炮声响起,就发压岁钱。压岁钱又叫“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江阳近年兴起一种“新民俗”,就是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春节期间给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压岁钱,既能表达感恩之心,又体现了孩子对老人的尊重意识。压岁钱,对孩子是“压祟”,对老人是“压岁”,压住岁数,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初一早上吃汤圆】大年初一,北方爱吃饺子,而江阳人爱吃汤圆。吃汤圆,主要是取一个团团圆圆之意,江阳人手中的汤圆,馅料众多,芝麻、豆沙、玫瑰、五仁,颜色也五颜六色。而且,数量也讲究,多为双数,谐意“好事成双”。 【烧子时香】旧时江阳,人们都习惯于在大年三十晚上11到1点钟子时的这个时候争相抢这一炷上香的头彩。在我的记忆中,姥姥辈曾经有许多人竞相赶早,争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方山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这个风俗到今天仍然盛行不衰。 【烧火龙】对于分水岭来说,如果哪一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没有“烧火龙”,那个年就不算过的完整。每逢正月初九,分水岭乡的父老乡亲举行开光、请水、回娘家的欢迎仪式迎接“火龙节”的到来。老百姓则在自家门口挂上红绸、点起蜡烛、燃放鞭炮,在板凳上放拜年钱迎接,并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烧火龙同时举行“打铁花”表演。熊熊大火映出在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欢声笑语中,充满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衷心祈盼。 传统的打铁花——卢洪 摄影 【返乡祭祖】在江阳,祭祖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不仅仅是为了利用这个节日见上一面的,他们都不怕千里之遥的“春运”的艰辛而都是为了各自的祖先、先人相聚。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春节时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是感恩祖宗的仁爱与宽厚,是对祖宗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