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年味——那一席最浓的乡愁(4)

来源:四川川南网 作者:王婧 彭芸 侯涛 发表时间:2015-02-09 15:32
    【乡味】异乡人—纠结的乡愁

    关于家乡,相信很多人的经历一样,童年时代不谙世事,吃饱喝好就万事大吉;少年时代仰望星空,期盼着在天的那一边会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青年时代如愿以偿地在异地落叶生根,小心翼翼地裹藏起外乡人的痕迹;然而,或许在梦醒时分,或许在黄昏午后,心底里总会迸发出关于过往的点滴回忆,想故乡、想爸妈的念头悄悄来临,这种乡愁往往是不期而至,让人猝不及防,却不时地升腾起一丝暖意。家乡,不管你走多远,走了多久,它的名字仍会让你心动,仍会不小心闯进你内心的柔软的角落,让你泪流满面。


    赵秦,早年离开家乡去广州发展,辗转在几家公司做文员、宣传策划,现随丈夫长期定居香港。虽然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香港身份证,但是,她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退休后,能回到家乡。

    每一次在QQ上告诉赵秦,今天中午吃荤豆花儿,吃芽菜烧白,吃泸州白糕,……一点点对我们很是普通的菜式,都能勾起她的浓浓食欲,勾起她对家的想念。

    可能人的味蕾比较敏感,所以小时候吃东西的味道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思乡便成了味觉上的思念。对于常年在外的人来说,不管是家乡风貌,还是街角巷陌熟悉的乡音,抑或凝结着儿时记忆的一味小吃,都显得无比诱人。

    很多人在评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都说观看的时候“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流着泪水”——在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同时,激起中国人内心深处的那一抹乡愁,戳中了泪点,引发共鸣。

    乡愁,有时候听上去略带几分矫情的色彩,但有时却是中国人离乡背井之时的精神力量。

 

    春节快到了,特意让妈妈为赵秦做了香肠和腊肉,让她带到香港去。告诉她时,电话那头的她开心地说,前几日尝到同事老家快递的香肠,好美味,好羡慕。我说,赶紧回来吃吧。“嗯,等着吧,2月16号的飞机,就回来了!”

    在江阳,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说东北话的泸州人。茜草街道连心花园杨丽君便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我见到她时,正好有二十来个老同学在杨丽君的家里包饺子准备过年聚一聚。


    杨丽君和这些老同学有差不多50年的交情了。她们是同学,是长挖首届初中、高中毕业生,还是老乡——来自东北,许多人老家在辽宁抚顺。1966年,还是孩子的他们随着父辈乘闷罐车转汽车再坐渡船,跋山涉水迁移到泸州投身三线建设。后来,他们又继承父业。如今,他们都已退休了。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还有与其他泸州人不一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但他们回东北探亲却总念着泸州的气候、泸州的美食、泸州的环境,泸州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虽然,他们仍然说着一口东北话。

    在泸州几十年,这群说东北话的泸州人已经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杨丽君说,“我们包饺子皮儿薄馅儿多,有东北人的实在和泸州人的耿直。”对于他们来说,东北和泸州都是故乡,他们能在生活细节中找到平衡和共性。

    杨丽君说,她和家人爱吃东北面食,还保留这北方人的老习惯,逢年过节团圆包顿饺子吃。但是也爱吃泸州面食,泸州面食口味很丰富,有牛肉面、杂酱面、豆汤面、燃面等。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爱吃腊肉香肠黄耙,爱吃折耳根,爱吃醪糟还能做醪糟,也能吃辣椒。

    东北和江阳两个家乡的味道,就这样,被记在了舌尖。这一群异乡人,两个家乡,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他们总是站在一座家乡眺望、惦念另一座家乡,那纠结的乡愁萦绕不去,但毋庸置疑的是,两个家乡,一种爱。

 
    什么是“年味”?“年味”不在花钱多少,不在吃喝玩乐。“年味”就是吃一口家乡菜,喊一声爸妈,路途再遥远,旅程再跋涉,世界再大,我们也要回家;“年味”就是全家人围坐餐桌的推杯换盏,是父母满含爱意的唠叨,是孩子在膝下欢快地玩耍;“年味”就是长年在外打工的兄弟在村口相遇时的一个笑脸……“年味”就是江阳人传承千年的对于幸福的憧憬,“年味”是江阳人那一席最浓的乡愁。

    文:王婧 彭芸 侯涛 图:卢弘 牟科 李盛琴 刘学懿 王婧(袁玉华、谢玉丹、淦新越、李盛琴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标题——江阳年味——那一席最浓的乡愁
编辑:admin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