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的时间里,泸州市流动博物馆走进中小学校、社区,走进城市边缘的县、乡村、部队营区,足迹遍布四县三区,开展展览活动近30次,总行程6000多公里,接待观众约15万人次。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展览,就能了解文博发展,掌握泸州市历史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实践证明:流动博物馆以创新的形式,利用便捷的交通,采用巡展的方式辅之观众的互动,对推动基层文化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2014年11月12日,泸州市流动博物馆走进小市幼儿园,在讲解员秋秋阿姨的带领下,家长与孩子们一起载歌载舞。稍后,工作人员为每个小朋友发一把扇子,男孩是折扇,女孩是团扇,家长协助孩子,以拓片形式将莲花图案印于扇子上,再给其配色,亲子互动场面十分热烈——此次流动博物馆展览,给小朋友及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博物馆文化知识普及体验。 12月15日,泸州市流动博物馆走进泸县福集镇工矿小学。这次活动与泸县文物局联合举办。解说员就“书法知多少”、“千年一叹”、“史海艺舟”及馆藏泸州名家书画作品等主题展览课目进行了专门的讲解辅导,邀请书画家现场演示国画绘画技法、教授书法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教授文物拓片制作方法,还开展了“我为文物添色彩”等多项趣味互动活动。该校80名学生和全体教师参加了全部活动过程。 今年,泸州市流动博物馆共巡展10次,行程约2000公里,服务观众约5万人次,包括小市幼儿园、况场逸夫小学、纳溪龙车长寿小学、泸县工矿小学等,把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突出主题,“突破单一展板模式” 今年的流动博物馆活动,市博物馆创新思维,首次以“荷花”和书画为主题,采用了PPT、制作拓片、歌舞表演、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其中石刻博物馆的主题是“花儿调味生活之荷花篇”,向小朋友们介绍了莲花的生长形式及莲花表现在文物图案、古今服饰、传统节日、传统饮食、古今诗画等方面的简单知识。同时,结合幼儿园小朋友心理认知特征,开展以莲花为主题的各种互动游戏活动,让小朋友们和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展览活动中。 问及为何想到以莲花为主题?市石刻博物馆的负责人邹西丹说:“考虑到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主题,我们的石刻上有许多莲花,这也是小朋友们所熟知和喜爱的事物。今年我们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展板模式,形式更多样化。”主题一旦确定下来,便开始收集素材,制作PPT,熬夜自制荷花灯,姑娘们忙得不亦乐乎。在10月24日首次走进江都幼儿园,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活动的成功让大家兴奋不已,“下次我们打算用亲子活动的形式”,家长们参与活动,增加了歌舞等活动,效果比上次更胜一筹。 在中心馆开展的流动博物馆活动则是服务于年龄较大的小学生。针对不同的年级段,为低年级段设计了“我为文物添色彩”,中年级段是拓片制作和书画学习,高年级段是从展板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有奖问答。每次活动前,从前期调查到方案制作,从活动展板、展架、多媒体设备,到一支颜料一块橡皮,无一不体现工作人员的智慧,凝结他们的汗水。每到一处,姑娘小伙们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工作:拉横幅,摆展板,布置活动现场……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全校学生分成几个组同时进行,井然有序。每次活动过后,大家回到车上都感觉口干舌燥,累得不想说话,但活动的成功让每个人心里都感到很欣慰。 反响强烈,“这样的活动我们很需要” “同学们,你们去过博物馆吗?去过的同学请举手!” 市博物馆的李正山老师正在作普及博物馆知识的讲座。举手的孩子寥寥无几。“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不知博物馆为何物,”泸县工矿小学的曾校长说,“这样的活动我们太需要了!孩子们通过活动了解到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启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流动博物馆用画像砖复制品,手把手教孩子们制做拓片,使同学们在参观展览之余,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乐趣;通过PPT演示、文物涂色游戏和有奖文物知识问答的形式和孩子们互动,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孩子们一致表示,这样的活动既好玩,又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有奖品,“希望你们经常来!” 每到一处,孩子们都是意犹未尽,送别时总是那么依依不舍。 文化惠民,“公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 2010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明确指出,建设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完善文物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机制,扩大文物博物馆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实行定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开展文物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 2010年,省文化厅召开传达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大会,厅长郑晓幸指出,今后五年,对四川文化发展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加强覆盖全省均等性、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工程,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及灾区的文化投入。 自2009年起,市博物馆实施全面免费开放,加快了博物馆融入社会的步伐,博物馆的文化辐射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增强。自2010年开始,市博物馆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尝试,从而推出了地市州一级首个“流动博物馆”。2012年,市流动博物馆正式成立。在当年的5.18活动中,中央电视台一套报道了市流动博物馆活动情况。两年多来,流动博物馆的足迹遍及泸州四县三区的山山水水,行程近6000公里,近15万公众享受到了这一文化服务。 “公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市博物馆正是考虑到许多地处边远地区的群众没有办法亲自来到博物馆参观,特将馆内各个陈列展览微缩化,把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四县三区的各个角落。以流动车为载体把文物展览办到山区学校和社区,把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语言传达给群众,把各种实用技术和党的最新政策带到基层。通过与区县文管所联系,联合展示与利用地方文管所的文物,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扎实落实中央提出的“三贴近”要求,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使博物馆“从馆舍天地走进缤纷的大千世界”。 探索思考,“如何让流动博物馆迈出更坚实步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博物馆“请进来,走出去”工作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如何使文物精品走出“深闺”,走进大千世界,把博物馆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市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对如何进一步提升流动博物馆的全面功能,使其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进行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要明确流动博物馆的指导方针、制定发展计划和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把实现文化服务均等性、便利性作为流动博物馆的指导方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继续深入“四县三区”,及时学习领会国家关于文化工作发展的总方针。在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和各地市州文化、教育部门的通力合作下,结合流动博物馆自身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活动,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进一步提升流动博物馆的硬件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陈列形式,将流动博物馆的展览做到专业化、系列化和精品化。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活动开展,培养一批懂管理、能协调、会组织的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为流动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多方位筹集资金,为流动博物馆正常运行提供经费保障。一方面,市博物馆将优先保障流动博物馆的基本运行经费;另一方面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与广大工矿企业合作,推行特色流动展览,争取社会捐赠以及冠名赞助等方式努力扩展资金来源,广泛筹集社会资金。 要加大宣传,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强与各大媒体的联系和合作,突出流动博物馆鲜明的特色,宣传和记录流动博物馆的活动开展情况,总结一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一套理论。由先进经验馆牵头,召开几次全国性的专家讨论会,与兄弟馆交流传播先进经验。 原标题——泸州市流动博物馆:一辆流动的送文化快车 (文据:四川在线泸州频道 洪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