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出生于1928年8月
▶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1950年4月—1952年7月,任川南军区后勤医院护士(川南军区直属医院);
▶ 1952年在川南医院任护士;
▶ 1978年任川南医院门诊护士长;
▶ 曾获全国优秀护士、四川省优秀护士。
李佩杰口述:
从北京到重庆,我成了一名护士
1928年8月,我出生在北平(今北京)的西直库。后来,因为家穷,母亲把我送到当时的北平第一进修班读书,因为这个读书班不收学费,还包吃住。
1947年8月,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呼和浩特市的一所医士学校,学习护士专业。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我回到了北京的家。
回到北京后,叔叔告诉我,我父亲去了南方,可能在重庆。于是,我和母亲千里迢迢来到重庆,在茫茫人海里,母亲寻找她的丈夫,我寻找我的父亲。但四处打听,都没有父亲的消息,后来我们辗转来到江津。
1949年11月,江津解放,我看见解放军那么好,于是1950年5月,我主动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我又喜欢护士工作,便在川南军区后勤医院当护士。
从重庆到泸州,甘做一头“老黄牛”
1952年7月,我从江津调到川南医院,先后在内科、中医科当过护士。因为会讲普通话,还调到医院广播室当过播音员。
1954年,我调到妇产科当护士。那时,妇产科的医疗条件较差,缝线、上药、清洗、端屎端尿、收缩腹肌……都是护士干。8个护士,要护理几十个产妇,工作量很大。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段工作经历是最累的,也是做得最好的。
1978年,我当了门诊护士长。当时,医院还没有专门的急诊室,急诊室和门诊室在一起。护士要为门诊部7个诊室喊号,还要做好一些宣传解释工作。在急诊室,要随时观察病房,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当时,医院门诊部还在水井沟,也没有救护车。有一次,门诊部送来一位呼吸暂时停止的男性病人,医生决定,马上将病人送到忠山住院部。我们找来板车,转运病人。转运过程中,对病人的人工呼吸也不能停。于是,我双脚跪在板板车上,不停地帮他做人工呼吸。
到了忠山住院部前的长高坡,车夫在前面拼命地拉,护士们在后面使劲地推,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处理得当,濒临死亡的病人被我们救活了。
在我的护士生涯中,还有一次抢救伤员也让我难忘。那是1964年6月的一天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袭击泸州,造成不少人员伤亡。
那天晩上我没值班,医院的保卫人员上山来通知我赶快去门诊部处理伤员。赶到门诊部,只见地上躺满了在风灾中受伤的人。时间就是生命,我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到了抢救生命的战斗中……
我热爱护士这份工作,在一生中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干好护理工作,先后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优秀护士和四川省优秀护士。有人喊我是“老黄牛”,我愿意当护理“老黄牛”。
医院70年变迁,我是见证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