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大附院风雨70载·忠山力量】那会儿没有救护车,医护人员用什么转运病人?

来源:川南网 作者:白鸽 黄黎 发表时间:2020-04-10 10:27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70岁生日到来之际
小编将陆续推出
【风雨70载·忠山力量】系列专题
带你一起回眸来时路
找回那些年代的记忆
今天,给我们讲故事的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医院建院元老李佩杰


    口述者:李佩杰

    北京人,出生于1928年8月

    ▶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1950年4月—1952年7月,任川南军区后勤医院护士(川南军区直属医院);

    ▶ 1952年在川南医院任护士;

    ▶ 1978年任川南医院门诊护士长;

    ▶ 曾获全国优秀护士、四川省优秀护士。

    李佩杰口述:

    从北京到重庆,我成了一名护士

    1928年8月,我出生在北平(今北京)的西直库。后来,因为家穷,母亲把我送到当时的北平第一进修班读书,因为这个读书班不收学费,还包吃住。

    1947年8月,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呼和浩特市的一所医士学校,学习护士专业。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我回到了北京的家。

    回到北京后,叔叔告诉我,我父亲去了南方,可能在重庆。于是,我和母亲千里迢迢来到重庆,在茫茫人海里,母亲寻找她的丈夫,我寻找我的父亲。但四处打听,都没有父亲的消息,后来我们辗转来到江津。

    1949年11月,江津解放,我看见解放军那么好,于是1950年5月,我主动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我又喜欢护士工作,便在川南军区后勤医院当护士。


    从重庆到泸州,甘做一头“老黄牛”

    1952年7月,我从江津调到川南医院,先后在内科、中医科当过护士。因为会讲普通话,还调到医院广播室当过播音员。

    1954年,我调到妇产科当护士。那时,妇产科的医疗条件较差,缝线、上药、清洗、端屎端尿、收缩腹肌……都是护士干。8个护士,要护理几十个产妇,工作量很大。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段工作经历是最累的,也是做得最好的。

    1978年,我当了门诊护士长。当时,医院还没有专门的急诊室,急诊室和门诊室在一起。护士要为门诊部7个诊室喊号,还要做好一些宣传解释工作。在急诊室,要随时观察病房,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

    当时,医院门诊部还在水井沟,也没有救护车。有一次,门诊部送来一位呼吸暂时停止的男性病人,医生决定,马上将病人送到忠山住院部。我们找来板车,转运病人。转运过程中,对病人的人工呼吸也不能停。于是,我双脚跪在板板车上,不停地帮他做人工呼吸。

    到了忠山住院部前的长高坡,车夫在前面拼命地拉,护士们在后面使劲地推,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幸运的是,由于抢救及时,处理得当,濒临死亡的病人被我们救活了。

    在我的护士生涯中,还有一次抢救伤员也让我难忘。那是1964年6月的一天晩上,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袭击泸州,造成不少人员伤亡。

    那天晩上我没值班,医院的保卫人员上山来通知我赶快去门诊部处理伤员。赶到门诊部,只见地上躺满了在风灾中受伤的人。时间就是生命,我和同事们立即投入到了抢救生命的战斗中……

    我热爱护士这份工作,在一生中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干好护理工作,先后被评为第一批全国优秀护士和四川省优秀护士。有人喊我是“老黄牛”,我愿意当护理“老黄牛”。


    医院70年变迁,我是见证者之一

    1979年9月,泸州医学院召开的第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我被选为财务委员。我不辜负工会对我的厚望,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

    1985年,我退而不休,返聘到门诊部工作,还在泸医办的护校当班主任,一干就干了6年。

    今年,我92岁了,除了听力差点,身体都还健康。我从电视机上、电脑上看新闻,了解天下大事、国家大事,了解泸州的发展变化。这些年,我的家乡北京变化太大了,泸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还建设了康健中心院区,享誉川南,这些都让我欢欣鼓舞,也倍感骄傲。

    记录人:白鸽、黄黎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