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70岁生日之际,小编陆续推出【风雨70载·忠山力量】系列专题,带你一起回眸来时的路,找回那些年代的记忆。
口述者:余少心 人物档案:余少心,1951年从泸州出发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1976年,到泸州医专担任政治部副主任。1977年,任附属医院党总支副书记。1992年退休。 余少心口述: 奔赴抗美援朝一线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我所在部队15军先后投入4万多兵力、185门大炮,依靠坑道、防空洞和顽强斗志,整整坚持43昼夜,守住了阵地。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军威、国威。之后,我们又马不停蹄急行军赶往东海岸。行军途中路过一户人家,吊楼炊烟,她们正在做饭,突然,两架敌军向下俯冲投掷炸弹,轰炸老百姓的房子。我们顾不得飞机的轰炸,推开门冲进房间,抱起炕上哇哇大哭的小孩,送到她家人手里。当时“阿妈妮”(朝鲜语“老太太”)说的那些感谢的话语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她送给我喂小孩吃饭的“铜调羹”(汤匙)一直保存着。 1976年,我转业到泸州医学专科学校政治部担任副主任,分管组织科、人事科、保卫科工作。刚到学校时,办公室是一幢木质二层小楼,校园内外,全是樟树,满目葱茏。 为尽快了解医务工作,我主动请缨到一线带队。学校安排我带队1973级自贡一医教队、二医教队,荣县医教队3支医教队,有100名学生。 1977年底的一天,我正在外带学生上课,突然接到校办公室电话,通知我第二天立即到附属医院报到。当晚,我到党委书记顾书记家里才知道,经过医院领导讨论,认为我接手总支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最为合适。临走前,顾书记再三叮嘱:“第二天必须到医院上班,好多工作有待开展,必须把医院这个‘盘子’撑起来”。 是一名小本本书记
为尽快熟悉医院工作,我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一边认人,一边认门,一边工作。”我自己动手编制了全院职工花名册。认人,就是本子上记下全院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身份、科室、配偶所在单位和姓名等工作和生活方面内容,因为只有全面掌握职工信息后才便于工作。认门,就是尽快熟悉全院所有科室分布情况,办公室在哪、内科在哪、外科在哪、住院部在哪、中医科在哪、妇产科在哪?等等,所有科室一个个找、一个个看、一个个记录。边工作,就是对照花名册,坚持每天用半小时轮流到临床科室参加交接班,熟悉每一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和人员分布。就这样不到3个月,我把全院近1000名职工的基本信息烂熟于心。哪怕在街上遇到,我也知道这个职工叫什么名字,在哪个科室工作,家里有什么人。我的付出得到职工的认可,工作起来关系也更融洽了。 认人认门只是工作的第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我工作时小本本从不离手,上面不仅记录着职工信息,也记录着大家反映的问题,党务工作要管、行政工作也要管,别人不管的、管不了的工作更要管。这里灯坏了、那里水管不通了……虽然多是临床和后勤部门的小事,但事关医生治病就是大问题。我都在小本本上随时记录、随手翻阅,争取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由于解决问题及时、服务态度好,久而久之大家无论遇到大事小事,都习惯在第一时间向我反映。 亲力亲为暖人心
每天早上,临床科室交接班,大家习惯到大厨房吃早餐。单靠炊事员一人收饭票、发馒头、打稀饭根本忙不过来,大厨房门口几乎每天都排起长队,影响了上班时间。了解这个情况,我每天起早到厨房帮忙夹馒头,时间长了,我的手上打起了血泡。但每次看到职工对我报以微笑回应、点个头,心里觉得值得了。
医院职工住院,我要求统计室上报。哪怕是空着双手,我也要到病房去看望职工。除了医院职工住院,医专的职工住院我也必须到病房问候,争取做到一个都不能漏。天热的时候,我带领机关干部为在岗职工送冰、送水;过年过节的时候,送汤圆、粽子等;帮助职工解决夫妻异地分居问题,要求调入或者希望调走的,尽最大努力帮忙。我在任职期间帮助10多对夫妻团圆……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服务好大家,温暖大家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