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70岁生日之际,小编陆续推出【风雨70载·忠山力量】系列专题,带你一起回眸来时的路,找回那些年代的记忆。
今天,给我们讲故事的是
李孝政 访谈人:陈易君、刘墨 访谈时间:2020年1月 口述者:李孝政 人物档案:李孝政,1939年9月生于宜宾筠连县。1956考入泸州医士校,1959年毕业后留校在人事科工作。1977年,当第四任门诊部主任。1979年主持水井沟门诊搬迁。1982年,任医务科长。1983年,任附属医院副院长,分管行政、后勤、人事、安保、财务等工作。1986年,任卫校校长。1999年退休。 李孝政口述: 我不是泸州人,但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泸州工作、生活。1956年2月,我初中毕业后,在乡里当了几个月的辅导会计。父亲是一名中医,听到泸州医士学校招考的消息,就让我报考,终于如愿地考上了。3年后毕业时,我从几百人中被选中留校,进入人事科工作。 1962年,我转到医院内科工作,当时内科只有100多张病床。作为内科干事,我主要协助主任工作,负责行政、后勤事务等事务。当时医院的社会事务很多,比如巡回医疗、除害灭病等等,特别是宜宾地区经常到医院抽调人去参加各种事务。1965年,医院职工有600余人,忠山上住院部只有内科、外科、妇儿楼3幢楼,门诊部还在水井沟。 1965年,组织上安排我到附属医院云锦医院工作。1967年,医院送我到西安进修皮肤专业,学成回来,继续在云锦医院工作。前前后后,我在云锦医院工作了3年。回到附属医院后,我一直在皮肤科上班,也得到大家的肯定,自己很有成就感。 1979年,忠山新门诊大楼修建完成,终于与住院部在一个院区了。我记得特别清楚,当年的“五一”节,我们把门诊从水井沟搬到忠山,我们全院全力搬“新家”,大家都特别高兴。搬家前,大家一起锯木头,做门牌,找医院字写得好的同事,写上科室名称,再一块块挂在诊室外面,一目了然,既漂亮又整齐。5月2日,8千平方米的忠山门诊部投入使用,进一步充实了应诊科室及配套设施,应诊科室增至14个科室和16个专科,日应诊量可达2000人次。 1982年,我调任医务科科长,负责医院的医务工作。这期间,医院开展了做器官移植工作,肾移植、肝移植都是这个时候开展的。那时,我们与华西医院分享器官资源,器官通常要到外地去取,有宜宾、屏山,最远到过成都一个郊县。因为交通不便,为了保证器官的活性,我们几个人分成几个小组,根据路程情况一段一段地接力交接,以最快速度将器官送回医院。那时,医院为进行科研,开展新技术,积累经验也是全力支持,不计成本的,医生们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不计得失。
我接手工作时,手里只有拨款10万元,要改建外科大楼、购进设备……钱不够,怎么办?没条件,创造条件。全院上下一起集思广益,动用各种关系,联系周边各大企业负责人“化缘”!因为医院口碑很好,医生们技术好、服务好,到当时的石油医院、泸天化、云天化、赤天化、长江起重机厂、火炬化工厂……都纷纷借钱给医院。 有了钱,此前只修了一半的外科大楼终于完成了全面改造,从5层楼变成了6层楼;医院有了第一台同位素伽马机,虽然是到天津买的二手机,但也是当时全院仅有的先进机器,还专门花2万元修了同位素机房安放它。还有日本进口的500毫安x光机,也是专门请日本工人来安装的,当然还购买了其他设备。 有了这些设备,医院的各项工作也就如虎添翼,很多以前不能开展的项目也能开展了,门诊、住院的患者也成倍增加,医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我到卫校后的第一件事,是修房子,先修食堂、然后是师生宿舍。吃、住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发展。教学质量是强校的根本,我到任后,也狠抓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当时招生条件高,因为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所以毕业生走到哪里都吃香。 考虑到临床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增加了麻醉专业,虽然只招了2期,但是效果很好。我们还办夜大,增加自己的师资,开设护理系系统教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回想我这一生,当过内科、感染科、皮肤科、神经科医生,也任管理干部,不管什么工作、怎样的岗位,我都服从组织安排,认真对待,在业务工作上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尽全力把每项工作做好,一心为医院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