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就业21.49万人 泸州市城乡就业保障“十三五”成绩单来了

来源:川南网 作者:泸州人社 发表时间:2020-12-30 13:49
    “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创新举措,援企惠民,精准服务,积极作为,全方位推进城乡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重点,精准服务,全面推进就业促进工作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1.49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18万人的112.67%。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2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3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48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3.53%之间,始终在“十三五”规划控制目标5%以内的较低水平,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促进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积极做好贫困、残疾、特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动态管理工作和就业扶贫工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实行托底就业援助。“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49531个次,安置贫困劳动力47194人次,累计补贴资金24279.05万元。目前,全市公益性岗位在岗11848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贫困家庭劳动力11089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10227人,成为泸州市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发放社会保险补贴86593.38万元。2019年7月,泸州市人社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四川省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大力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一是拓展见习岗位类别增加见习岗位数量。“十三五”期间泸州市就业见习基地从2015年103家,发展到目前的310家(其中省级见习基地1家,实现省级见习基地0的突破),可提供就业见习岗位种数(类)460个,吸纳1803名离校2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周岁失业青年参加见习,就业见习人员见习期满后平均留用率超过50 %;二是实行“一点登记,全域服务”工作制度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提前介入服务,不分地域、不分户籍实行就地就近服务和“一对一”跨区域就业跟踪台帐式服务。五年来,全市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人数为73599人,享受各种就业服务12.28万人次,享受相关就业政策9.82万人次,通过各种服务措施,实现就业6.99万人,成效明显。鼓励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建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6个,引领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15120 人。

    夯实基础,扶才扶智,建立基层“造血式”就业扶贫

    “十三五”期间,泸州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战略,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理念,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10447户,贫困劳动力188090人,成功就业185964人,就业率98.87%,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村贫困劳动者全部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的目标。2019年、2020年,泸州市连续2年被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扬为“全省去冬今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

    做细做实基础数据,实施精准扶贫。通过大数据管理夯实贫困劳动力基础数据,全市贫困村均实现网络连通,贫困劳动力登记及后续服务管理、就业岗位信息等可及时发布,就业扶贫工作更精准、更快捷。同时,强化基础数据收集,帮扶责任人在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时,采集上传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就业需求、培训需求等信息,实现了对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的精准掌握,为贫困劳动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

    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面向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城乡低保户劳动力、残疾人劳动能力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技能脱贫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期间给与交通生活费补贴,通过“农民夜校”“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方式,广泛开展技能扶贫培训。依托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机制,积极开展东西部扶贫培训合作。深入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行动”,组织贫困地区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推动实现“教育培训一人,就业创业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目标。“十三五”期间,全市技能培训15.04万人,培训补贴12671.65万元。组织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79万人,支付培训补贴2971.76万元。

    创新建设乡村扶贫车间,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按照省委“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要求,坚持“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理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就地建设、飞地建设、联合建设、整合建设”等四种模式,创新将扶贫车间建在乡村,有效解决了“帮扶资金造血难、小微企业落地难、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扶贫车间建成后,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村集体收益稳定、企业长足发展。目前已建成投用36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1148人就业。

    切实搭建劳务对接平台,促进转移就业。结合“智能终端”企业人力资源招募、“东西部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等行动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扶贫专场招聘会517场次,提供岗位422367个次,达成意向的贫困家庭劳动力14572人次。开展送岗位信息下乡入村活动937场次,提供岗位286587个次。

    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打造“实效型”双创升级版

    育平台,打造创新创业阵地。目前泸州市已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园区(孵化基地)36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0家,区县级10家)。截止目前,全市26个市级以上园区累计吸纳入园创业项目2187个,在园项目1225个,带动就业18105人,园区为入园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和物业、场租等各项优惠累计达到6847.5万元。

    铸品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中国泸州人才发展大会”“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泸州众创智慧行动”“创业大讲堂”等活动品牌。2016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0000余场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培训讲座1600余场,各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园区)、众创空间开展活动7800场次,活动累计参与人数40000余人。“十三五”期间,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共服务创新创业项目2000余个,发放比赛奖金100余万元,达成意向投资2.6亿元,大赛品牌正在川内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强带动,塑造创新创业标杆。2016年至今,全市促进创业51518人,创业带动就业113105人,创业培训3396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92亿元,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连续5年放贷过亿,位居全省前列。

    优服务,积极发展返乡经济。鼓励返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等人员回乡创业,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等群体纳入创业担保贷款对象,进一步简化贷款流程,缩短审贷时间,全力打造返乡创业集结地。目前,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已达到8个,累计创业项目623个,在园项目475个,带动就业2356人。2017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人社部等10部委联合发文,公布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名单,泸州市纳溪区名列其中,成为全省8个列入试点工作的县(区)之一。

    加大开发,创新模式,强化需求导向的技能培训提升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形成市政府主导,市级部门参与、区县人民政府实施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工作情况月报制度,明确任务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取得工作实效。二是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抓总,市级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市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工作协调机制。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筹集和保障,市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退役军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城乡住房建设局等,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落实责任,支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实现企业职工岗位提升培训全覆盖。对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新录用人员,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或用人单位岗位要求,突出技能训练,促进技能培训与岗位使用精准对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各类企业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促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壮大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四是强化未就业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围绕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高校学生(含毕业年度高校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未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大力实施政府补贴培训或免费培训。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针对高校学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依托社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狠抓退捕渔民的职业培训,助推长江禁捕退捕。一是摸清基础信息。通过数据比对、实地走访、电话抽查等方式,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工作人员,对退捕渔民信息进行核实校验,摸清培训人数、类型,区分年龄层次和基础文化差异,对有培训意愿的渔民进行总体谋划,做到应统尽统、应培尽培。二是建立信息档案。根据退捕渔民年龄、文化程度、户口性质、专业技能、主要经济来源、转产转业意向等情况,建立信息化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管理。今年7月,开展退捕渔民信息建档立卡“回头看”和退捕渔民培训需求“回头看”活动,再次摸清退捕渔民的培训需求,全市1419人退捕渔民全部建立信息档案。三是分类开展培训。针对文化程度低、技能比较单一的大龄渔民,开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实用技能培训,或推荐参加家政、养老、保安等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愿意择行择业的中青年退捕渔民,围绕电商、汽修、电工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有意愿外出务工的退捕渔民,围绕生产制造、建筑施工、餐饮服务等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退捕渔民外出就业。截至目前,全市已组织分类培训32期,落实各类培训补贴300余万元,通过技能培训就近择业577人,外出务工157人。2020年10月,泸州市退捕渔民技能培训工作在全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保障工作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失业保险各项政策真正惠及于民

    建立失业人员申报失业保险金的快捷通道。2016年以来,泸州市加大公共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推行综合柜员制,实行失业保险政务服务“全网通办”、“一窗通办”,推进失业保险经办业务线上办理和线下同城通办,推进“最多跑一次”服务,积极探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融入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努力实现“三个全面取消”,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失业人员生活的功能。2020年11月泸州市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已达31.49万人,全面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21万人的参保目标。

    健全失业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失业保险金标准从2016年的每人每月966元调整至现在的每人每月1320元。2016年起至2020年11月,为142841 名失业人员发放了失业保险金(其中失地人员100089名);为正在享受失业保险金的138341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其中失地人员97235名)。

    优化稳岗补贴返还、减税降费等政策。“十三五”期间,为8004家企业发放普惠性稳岗返还资金19911.91 万元,惠及职工60.69万人;为529家困难企业稳岗返还23665.74 万元,惠及职工2.99万人。2020年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复工复产,为11890户参保单位的223511名职工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5115.09万元。

    拓宽渠道,丰富形式,开展更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

    主动作为,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2017年以来,主动服务泸州支柱产业发展,累计为智能终端企业输送人员75300人,目前在岗人数7764人。2019年,市就业局获评全市项目攻坚先进集体。

    丰富形式,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介服务。一是开展多样化招聘活动。开展就业援助月招聘会、春风行动招聘会、三八妇女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各类招聘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各类招聘会2288场,入场单位6万余家次,提供岗位近145万个次,入场求职169万余人次,初步意向成交20万余人次。二是援藏援彝帮扶招聘更加深入。从2016年起,在对口联系的援藏援彝县开展现场招聘、就业扶贫帮扶,签署了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三是招纳贤才,聚力创新。2018年7月6日至8日召开了“聚智聚才、创新创业”中国泸州人才发展大会,现场招聘会设置了县区招聘区、园区招聘区、央属省属招聘区、市属企事业单位招聘区、智能终端企业招聘区和市外招聘区共124个展位,378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了3000余个岗位。共吸引来自海内外的各类专家、优秀人才1.2万多人关注,现场成功揽才2054人。博士51人、硕士356人、本科及以下1647人),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四是线上模式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用工求职不耽误。2020年疫情以来为确保“就业创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创新线上招聘模式,全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泸州市公共招聘网”、“智慧泸州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线上平台开展招聘求职工作,持续开展“就业战‘疫’,‘职’等你来”等各类网络专场招聘会20场,3305家线上招聘企业提供的近18.3万个招聘岗位,吸引求职者近100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5万人次。创新开通招聘会带岗直播间,邀请优质民营企业人事主管进入直播现场介绍企业情况、需求岗位信息、薪资待遇及企业文化福利等,直播期间共有10万人次参与互动,搭建了复工企业和求职者间的高效沟通桥梁。五是战疫之下稳就业,多方合力再出组合拳。疫情期间,泸州市每日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用工进行监控和调度,全市监控和调度服务疫情防控重点企业17个,目前在岗3853人,其中调度补充了用工1002人。为上产防疫物资的四川景宏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了300余人的用工保障和员工培训服务。开展“泸州市2020年就业战疫.点亮生涯专项服务活动”,送岗位、送指导、送服务,共组织113家次用工企业参加,为求职者提供各类就业岗位21909余个次,现场入场求职者1590人次,达成就业意向619人次。

    以五分服务为基础,深入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打造泸州职业指导“专业名片”。5年来,持续开展了“智慧人生”高校毕业生指导沙龙、“新征程,再辉煌”退役军人指导活动,“巾帼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女性新型就业模式指导、退捕渔民转产专项指导等活动,累计为城乡各类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近2万人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开展招聘会职业指导和“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近千场次。2018年,市职业介绍中心被省人社厅评为四川省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服务下延,信息共享,优化公共就业服务

    服务下延,畅通民生服务渠道。全面清理就业服务中收取证明材料的事项23项,推进《就业创业证》等办理服务下延至乡镇(街),极大的缩短了办证时间及距离,让群众跑更少的腿,享受更多的服务。全市综合服务窗口已实现30项业务一窗办理,县区综合大厅均已全面启动,同城办全面铺开,“好差评”评价机制全面上线。

    信息共享,打造就业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公共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大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窗式”服务新理念,形成精细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综合柜员制经办形态。同时,优化办事流程,积极推行“不见面”线上服务。截至目前,全市依托V2.0信息系统开展就业服务业务总量1018万件,其中服务大厅832.8万件,数据协同69万件,网厅端67万件,公招网46.9万件,上门服务1.6万件,微信端3万件;让群众少交证70多万项、少盖章近80万项、少跑路130多万次,着力提高了办事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本文由泸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供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