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标准化生产 纳溪大山“腊货”俏市场

来源:川南网 作者:赵康明 黄雨欣 李雅洁 发表时间:2021-01-27 09:49

   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富霞农业有限公司的腊制腌制车间,33岁的公司负责人刘林正在查看腌制的猪肉,旁边10多个大缸内,整齐码着五花肉、猪蹄、猪头等腌制品。在晾晒间钢架上,悬挂着一排排熏制好的腊肉、香肠、排骨。包装间、烘烤间、灌装区、辅料间……1000余平方米的腊制品加工厂充满浓浓的腊肉香味和年味。“年关将至,现在是公司最忙的时候,很多顾客指定在春节前提货。”刘林说。

   瞄准市场  带着土货闯市场

   刘林家在岩区,从小就有个梦想,要把山区的土货销到城里去。从18岁起,刘林就开始将当地农户养殖的鸡、鸭、鹅和蔬菜运到纳溪、泸州、重庆等城市销售。“山区的家禽、蔬菜、竹笋等都是绿色食品,很受城市居民欢迎,很多顾客都与我建立了供货关系。”刘林说。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刘林在老家成立“泸州盈华种养殖专合社”,带动附近农户坚持在林下散养家禽。经营农特产品10多年,刘林练就了一手本事,一眼就能看出家禽的品质和生长期,一上手就知道家禽有几斤几两,顾客都很信赖他提供的农特产品, 一些酒店、商超、机关企业餐厅还与他建立了长期配送合作关系,生意做得“风声水起”。

   每到冬天,岩区几乎每家都杀年猪,制腊肉、香肠。山区的“腊货”很受城里人的青睐,顾客常常请他带货。刘林就在想,能不能把岩区“腊货”转化为产业,规范化、特色化制作。

   家乡味道  传统腊肉变产业

   刘林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82岁的奶奶李清燕是村里制作腊肉的“行家”,从小吃着奶奶的腊肉长大,一大家十几口人都特别喜欢。城市里农贸市场、商超制腊肉的商家不少,可在刘林眼里,奶奶用山里农户喂养的猪作为原料制作的腊肉,比起城市超市里的腊肉味道好得不是一星半点。每当腊肉端上桌以后,吃上一块,马上就会感觉有一种浓浓郁郁、醇醇厚厚、滋滋润润的感觉,鲜美滋味荡气回肠,让人回味。

   “村里留守老人多,他们养猪几乎是喂熟料,用喂熟料的猪肉制作腊肉,油气、香气好得多。要做就要做‘奶奶的味道’,保证山区特有的纯正。”刘林说。为了在城里“趟路”,2019年冬天,刘林在奶奶“顾问”下,试着制作了一批腊肉,提供给老顾客品尝。顾客需求不断,增强了他把土味腊肉转化为产业的信心。

   2020年秋季,刘林将老家房子的附一层改造装修成腊肉制作厂房,设置包装间、烘烤间、灌装区、化验室等标准化车间,注册“富霞农业有限公司”,经相关部门软硬件设备验收和产品检验,获得了腊肉制作生产许可证。

   “腊肉品质好,选择肉质好的生猪作为原料是主要因素,山区熏腊肉的柏树枝、木姜枝、柴胡、黄粑叶等材料丰富,熏出的腊肉香味特别。除了腌制时咸淡适中外,熏烤过程要掌握火候,通过多次循环熏烤,香味才能吸收进去,腊肉才能干爽、锃亮。”刘林说,今年制作10多吨腊肉、排骨、香肠投放市场后,大家反响特别好,基本销售完毕,现在正在制作春节前最后一批‘腊货’。

   品质保障   打造养制销“一条龙”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进入腊月,年味儿越来越浓,“腊味”是年味的先行者,市民竞相购买腊肉、香肠准备年货,却又常常感叹:“拿钱买不到好东西,吃不出小时候腊肉的感觉。”

   刘林制作的腊肉却让大家吃出了家的感觉。“瘦肉暗红,肥肉透明,吃一口满嘴流油生香,正是小时候在家吃腊肉的味道。”举家外出在贵阳务工的德红村村民谢华富说。北京蜀都宾馆的大厨张德春、山西长治老四川川菜馆老板钟文强等都品尝后,都主动联系刘林供货。“外出务工四川人全国各地都有,他们长期在外,就喜欢家乡腊肉味道,只要腊肉质量好,制作方法‘地道’,市场很大。”刘林说。

   要制作品质好的腊肉不容易。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居多,养殖的生猪一般不卖,留着过年。刘林为了买一头好猪,常常要跑几十公里去拉。“好猪难买”是刘林生产“腊货”遇到的原料瓶颈。

   为了解决制作“腊货”的原料,刘林从西昌引进一批黑皮种猪,将猪仔佘给专合社社员和附近农户喂养,无偿提供饲养技术,出栏时回收。这个方法减轻养殖户购买猪仔压力,还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有效解决制作腊肉纯正原料。

   目前,刘林已注册“乡锦记”腊制品商标,在线上销售的同时,在泸州设置4家“乡锦记”门店,让家乡味道走进了千家万户。

   文/图:赵康明 黄雨欣 李雅洁(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