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健康使者,留在扶贫路上的那些事儿

来源:川南网 作者:泸州市扶贫开发局 发表时间:2021-02-03 11:16

   “突及其”“卡莎莎”,在藏语和彝语中都是“谢谢”的意思,也是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援藏援彝医疗扶贫点当地百姓对这群健康扶贫工作者说得最多的话。

   语短情深,凝聚的却是当地老百姓与这群健康使者发生的感人故事。



扶贫故事

 
   “一人带活一个科室”

   凉山州盐源县人民医院45岁的骨科主任杨兴康,在医院资历老,大家都尊称他为杨老师。然而,杨兴康在提起年轻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医生叶飞时,不论在科室还是私下都尊称他为叶老师。年长者尊称年轻者为老师,这源于一台手术。

   2018年1月8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出的第一批对口支援队到达盐源县。叶飞在医院做的第一台手术就把杨兴康等骨科医生镇住了。

   叶飞只用了2个多小时,就为腰椎爆裂骨折、瘫痪在床的患者完成了复杂的手术。“这类手术,我们医院一直没有开展,因为没有这种技术。”杨兴康说。“他的动作麻利,又快又准,出血少。要知道平时一个普通的骨科手术,我们科室至少需要5个小时。”杨兴康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兴康难掩兴奋之情。“患者后来不仅能走路,还恢复了劳动能力。现在,我们都还和叶老师经常交流技术问题。”叶飞的到来,给有80年历史的盐源县人民医院带来了希望。“只要叶飞一做手术,全骨科的医生都想去观摩。那一年,叶飞做了30多台手术,医院骨科的医生跟着学、一起做,技术突飞猛进。叶飞一人带活一个科室。”杨兴康说,有了过硬的技术,盐源县人民医院骨科的“名声”也很快在当地传播开。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县人民医院骨科有了新技术,有了很“厉害”的专家,以前要去外面做的手术,现在在家门口也能做了。该医院的脊柱手术台数为此每年增加到30多台。

   杨兴康说,盐源县务农人口众多,由于常年务农,脊椎有问题的患者很多。以前医疗技术欠缺,众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现在盐源县人民医院骨科的整体诊疗水平提高,让更多盐源县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高质量的手术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普格第一位妇产科男医生”

   2019年12月,聂丹作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三批对口帮扶“传帮带”队员来到普格县人民医院,成为该院妇产科的第一位男医生。“聂老师是普格第一位妇产科男医生,对工作要求非常高,但工作之余却非常和气。”普格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曾莉是聂丹在当地“传帮带”的两名学生之一。

   “刚开始,很多患者很抵触男医生进行妇科检查。”曾莉说,因为聂丹技术好且有耐心,患者们很快改变了传统思想“。现在很多人宁愿找‘翻译’、排队等,也要找聂老师看病。”

   语言沟通障碍以及风俗文化差异让在当地工作了5年的曾莉时不时感到吃力,“沟通很困难,特别是一些山区来的孕产妇,经常是同事当‘翻译’,反复解释。聂老师特别有耐心,不论说多少遍,直到患者能理解为止。这让我们十分佩服。”曾莉说。

   聂丹带来的新诊疗理念和新技术,让曾莉和她的同事们开阔了眼界,也让当地妇女的病能就近得到治疗。“比如此前医院没有开展妇女宫颈癌的筛查,即便患者发病后来检查也无法确诊。聂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技术、规范了治疗,现在我们已经能开展这项筛查工作。”曾莉说,经过聂丹手把手地指导,腹腔镜卵巢肿瘤剥除、全子宫切除这些以前“不敢下手”的手术,在普格县人民医院已可以独立开展。

   对于当地医生存在病历书写不规范、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聂老师总是很严格地要求改正,还要定期督查、点评。”曾莉说,在聂丹的“传帮带”下,普格县人民医院妇科医生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也让当地群众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拿到‘资格证’多亏泸州‘老师’”

   26岁的李梦剑,在甘孜州乡城县正斗乡卫生院工作,一度很苦恼,想辞职“:连续考了4次医师资格考试都没过关,拿不到证就不适合当医生。”泸州的援助老师得知李梦剑的这一情况后,不断安慰他、鼓励他、帮助他。2020年,李梦剑参加了第5次考试,拿到了助理医师资格证。“能拿到‘资格证’多亏了泸州‘老师’。”李梦剑说。

   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证是当地医务人员的梦想。泸州市援助乡城县医疗组组长、乡城县卫健局副局长(挂职)胥艳介绍,助理医师资格证是成为一名合法合规医生的准入门槛。因受各种条件限制,当地医务人员很难考取。2016年,120名医护人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护士资格考试,仅4人通过考试。2018年开始,泸州市启动了连续4年的援助乡城县医护人员考前培训计划。受市卫生健康委委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出专家团队到乡城县开展医师技能提升培训。培训中,专家们不但讲解理论知识,还对学员一对一、手把手教学“。有的老师初来不适应高原气候,一边输液一边讲课,很辛苦。”胥艳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已派出60余名医务工作者为乡城县免费开展医疗技术规范指导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医疗管理能力培训。2018年至2020年,已有69名乡城县本地医务人员取得执业资格。



   “说汉语的‘爸妈’送我上了学”

   在这些说汉语的“爸爸妈妈”来之前,特补乃乌村小阿依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着家和附近的山坡转。小阿依姐弟3人与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小阿依的父亲在2016年因病去世,母亲改嫁。全家仅依靠每月300元的低保金和祖父母的养老金维持生活。每到上学时间,小阿依都要跑出家门,紧盯着上学孩子们身上的书包。小阿依的“秘密”被村里来的一群说汉语的“爸爸妈妈”发现了。

   “这些孩子想读书,但家里太困难,买不起基本的学习用品。”孔亚锋是2018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派到普格县特补乃乌村的定点驻村干部,他和同事在走访时发现,像小阿依一样的孤儿在村里还有很多。在发现了村里的这些孩子的“秘密”后,孔亚锋和同事向单位领导汇报,成立了“爱心助学团”。西南医科大学的爱心人士也积极行动,与孩子们“结对”,每月提供300元的爱心助学基金,并随时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是说汉语的‘爸妈’送我上了学,谢谢他们。”小阿依提起这群说汉语的“爸爸妈妈”,就非常感激。

   “现在,小阿依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孩子们已初步养成了爱卫生、懂礼貌、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每学期期末,孔亚锋都要把孩子们的情况向帮助他们的好心人士“汇报”。

   目前,全村已有11个孩子纳入了“爱心助学团”。小阿依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弟弟妹妹也进入了幼儿园,一家人的生活正悄然发生变化;因贫困差点辍学的乃来么子牛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顺利毕业,回乡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乃来么子牛正在读高中的弟弟也向姐姐学习,立志考入大学……

   他们是这个村的未来!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