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白泥镇近5年安全饮水建设投入资金618.35万元,已建蓄水池101口、供水站1个,让村民们吃上了自来水,结束了村民们挑水吃和“送水队”送水的历史。
在古蔺县金兰街道兴阳村一组,脱贫村民付之登笑着说:“现在24小时都有自来水,不用挑水吃了,挑水桶都没有用了。”
近年来,古蔺县的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和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起来了,建成21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做到了“乡镇有农业园区、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致富项目”,就是因为有了水源保障。
“十三五”以来,古蔺县实施“治水兴县”战略,以脱贫攻坚为总揽,聚焦水利扶贫,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工作围绕民生转
脱贫攻坚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
“九龙是个半高山,四面河水不见产,想要用水来灌溉,要把河水搬上山……”以前,在贫困村——古蔺县太平镇九龙村,有一段流传已久的顺口溜,诉说着干旱给当地带来的困难。
九龙村山高坡陡,虽然赤水河和盐井河穿境而过,山上却没有一处水源地,让当地“十种九不收”。九龙村海拔高,无法将水引到山上。村民要么到山下河里挑水,要么挖坑蓄水,喝“望天水”。
因丈夫生病不能干体力活,九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正芬就和两个孩子每天背水。李正芬背40公斤水,两个孩子各背10公斤水。背一趟水要花1个小时,途中要休息三次才能把水背回家。
扶贫产业离不开水的灌溉,“两不愁三保障”少不了水的保障。水,成为一道关乎当地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关键命题。
改变从2017年开始,九龙村着力补齐“短板”,争取资金1200万元,用管道从25公里外的水库引水。
如今,九龙村村民不仅吃上了自来水,还种上了水稻350亩,建成甜橙产业园3000亩,该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现在再也不担心没水用了。”依靠种植甜橙脱贫致富的李正芬说。
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古蔺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水务、扶贫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政府人员为成员的古蔺县农村安全饮水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建设。该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集研究,深入实地督导,形成了高位推动的良好态势。
按照贫困人口全覆盖要求,古蔺县于2015年底启动全覆盖摸排,全面掌握饮水需求情况。根据需求,委托设计单位以乡镇为单元、以贫困人口为核心,统筹规划,落实到村到户项目规划,部分涉及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的,及时完善规划,确保“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不落一户一人”。
为了保障当年度贫困人口脱贫后有安全饮水,古蔺县综合考虑安全饮水项目体量大、资金投入大等因素,按照分批下达、分年度实施的原则,逐年完成规划任务,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系进行了明确,对各级政府以及部门责任进行了划分,从而保障了该县脱贫攻坚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十三五”以来,古蔺县累计投入资金4.13亿元,建成农村集水井、蓄水池4940口,安装管道8735公里,解决11.4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巩固提升36万非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项目围绕产业转
水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2020年4月26日,在古蔺县召开了2020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暨产业扶贫推进会议。在大半天时间里,与会人员“车览+步行”参观了太平镇古郎橙海现代农业园区等7个现代农业园区,参观了古蔺县6个镇10个点位的甜橙、猕猴桃、茶叶、中药材、肉牛、生猪、樱桃等特色产业。看到成片成规模的产业,不少人用两个字形容“:震撼”。
一些区县分管农业产业的负责人参观后,坦言感觉到了差距。这次推进会议更是给予了古蔺县产业扶贫较高的评价:抓得好,抓得实,有成效。
近年来,古蔺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发展甜橙、猕猴桃、肉牛、丫杈猪“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及中药材、高粱、烤烟、茶叶、土鸡“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乡镇有农业园区、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致富项目”的发展格局。
古蔺县现代农业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就是该县水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曾经,古蔺县资源性、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缺水较为严重,制约着该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十二五”以来,该县水源保障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工程性水源依然缺乏的短板亟待补齐补强。
对此,古蔺县着眼长远发展,做实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开展;拓宽融资渠道,多上项目,助推脱贫;推进骨干工程建设,为古蔺县建成“东西互补、南北调配、中部调蓄、全面覆盖”的供水保障体系迈出坚实步伐。
一方面,古蔺县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古蔺县迎来四个水库同时在建的良好局面,推动“东西互补、南北调配、中部调蓄、全面覆盖”的全域供水保障体系不断形成,新增蓄水能力3000多万立方米。建成观文水库、朝门水库、刘家水库(扩建)、石梁子水库,完成二郎引水工程一期建设,龙爪河引水工程竣工验收,建成茅溪镇草连溪应急提水工程、太平镇渔洞水库至建华水库联通工程,全面提升了古蔺县区域供水保障能力和项目区抗旱减灾能力。
另一方面,古蔺县强化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综合治理,通过整合涉农项目,新建梯田、坡面水系和田间道路建设,解决了2个甜橙种植基地、4个脆红李种植基地、3个猕猴桃种植基地、5个万亩烤烟基地产业用水配套问题。上述措施,推动了该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古蔺县东新镇建东村村委会副主任杨云泽告诉记者,以前,该村栽种果树都是白栽,因为栽下后缺水都会干死。2019年12月以来,该村发展了1100亩甜橙,就是因为实施了水保项目,为甜橙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如今,喷灌开关一打开,水就喷出来了,可以让甜橙“吃饱喝足”。
在古蔺县大村镇高山村五组、六组、八组,这里以前没有一个蓄水池,没有一个山坪塘。虽然这里10公里处有一个小二型水库——香樟水库,可远水不能解近渴。但该村成功人士陈旭返乡创业,竟然敢在这个缺水的地方发展高山葡萄上千亩,是何原因呢?
古蔺县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都是该县“水利项目围绕产业转”的理念带来的变化。在高山葡萄园实施高效节水项目,从香樟水库铺设管道引水过来,既解决当地生活用水问题,又解决了产业发展用水问题,还可以促进农户增收。当然,高效节水项目不是盲目实施的,是看到业主确实在搞实体经济,其土地流转了,土地整理好了,才配套实施项目。
2019年,高山村葡萄销售收入达到270万元,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有五六十户农户在葡萄基地打工,其中有20多户脱贫户。三组脱贫户陈相宣在葡萄基地打工,年收入达到1.5万元。
建设围绕“强基础、促增收”转
古蔺水利扶贫工作全省优秀
2017年,省水利厅公布了全省水利脱贫攻坚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考核结果,古蔺县获得优秀。
近年来,古蔺县水利扶贫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强基础、促增收、助脱贫、建新村”的思路,实施水源保障、饮水安全、产水配套、生态治理四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四川省水利脱贫攻坚和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古蔺县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在着力产业用水配套需求,助推新村“产村相融”上,古蔺县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产业发展、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环境改善有机结合,结合山区特点,实施“五小水利”,通过兴修中型水库、堰渠工程、烟水工程等项目,有效灌溉面积达38万余亩,实现了产业用水配套。
由于小农水项目可打通贫困村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扩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有效支持贫困村经济发展。为此,古蔺县把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作为巩固提升现有灌溉面积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完成16个贫困村小农水建设项目。如2017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古蔺县原古蔺镇长岭村、二郎镇华年村和卢山村等5个贫困村实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4万公斤,为项目村产业发展和助农增收提供了水利基础支撑。
在着力生态环境治理上,古蔺县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态脱贫新道路。该县投入1亿余元,整治病险水库19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综合治理河道27.5公里,为黄荆原始森林、“画里乡村”“苗乡风情”“四渡赤水”等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促进了工程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
创新围绕破解资金“瓶颈”转
“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按照贫困人口全覆盖要求,立足农村人口“户户有安全饮水”目标,古蔺县组织“四级包保”帮扶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全面建立到户饮水安全台账,确定该县269个村、27130户、114398名贫困人口有安全饮水需求。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怎么办?
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影响“,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以地方投入为主。当时,作为“国贫县”,在自身财力拮据的情况下,古蔺县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脱贫摘帽”的关键之举,通过向上争取、整合涉农资金等举措,破解资金瓶颈,实现了“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
一是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对接汇报争取中央和省上资金补助,共争取到饮水安全专项补助资金3200万元。
二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古蔺县财政投入和整合涉农资金3.78亿元,引导社会资本300余万元参与建设。
在“开源”的同时,古蔺县还动员受益群众投工投劳,承担技术含量低的管沟土方开挖工程,减少投资成本约5000万元。
通过上述措施,古蔺县2016年—2019年47.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基本实现“贫困人口户户有安全饮水,非贫困人口全面改善提升”的总体目标。
“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古蔺县2018年筹集农村安全饮水资金大幅提高,达到1.5亿多元,创下全省县级城市该年度农村安全饮水投入最高纪录。
2020年,古蔺县把农村安全饮水工作作为事关脱贫攻坚成败的关键工作来抓,巩固贫困人口脱贫后饮水安全稳定,累计整合资金1843万元,以推进该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提升保障了19万农村居民的饮水质量。
本文由泸州市扶贫开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