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潭统战建立“334”工作思路 推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来源:川南网 作者:周小峰 发表时间:2021-04-08 10:49
   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把“有形抓手抓无形”工作理念贯穿于统战工作全过程,以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切入口, 采取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的方法,按照“334”工作思路,打造一批全领域、多层次有形载体,先后建成国家级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市级基地12个,形成“侨之家”为侨服务、统战人才服务、“同心·新阶汇”“龙马乡贤”等系列实践创新品牌,引领全区统战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抓好三个环节,解决好基地建设的问题。

   搞调研摸实情,统筹布局基地建设。坚持以强化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为导向,准确掌握各街镇、行业领域现有统战资源禀赋,统筹规划建设统战人才服务类、民主党派实践类、少数民族团结类、非公企业引领类、侨胞侨眷关爱类、统战团体联谊类等六类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在综合分析研判统战对象结构特征、文化程度、思想状况、利益诉求等情况基础上,有的放矢,精准选点,开展试点建设。如根据红星街道有归侨侨眷近100人的特点,在此类群体相对集中的龙桥子社区打造了“侨之家”为侨服务阵地;结合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有少数民族学生1100余人的实际,红星街道新民社区与学校共同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校地共建共治共享”示范基地。


龙桥子社区“侨之家”

   凸优势重特色,分类明确建设主体。根据拟建基地类型、组织层级,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明确建设主体。如以区级为主体在城北奥体中心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创业示范园;以街镇为主体在双加镇柑橘博览园打造乡村振兴同心实践基地;以民主党派为主体在望山坪社区、岳坡山社区打造“民革党员之家”“农工党员之家”;以非公企业四川天寿集团为主体打造“同心微家”。

   严程序细标准,规范推进基地建设。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基地建设的申报、审定、实施、验收等程序。建设过程中,按照“主题鲜明、事例生动、形式新颖、多元融合、亮点突出”的标准,聘请专业团队全程参与,制定实施清单,规范建设。如在民族团结进步校地共建共治共享阵地建设中,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充分融入少数民族元素,打造的石榴籽公园、石榴籽调解室、文化一条街等独具特色、氛围浓厚受到省民宗委罗振华主任的肯定和赞许。

   突出三个重点,解决好作用发挥的问题。

   突出教育培训,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依托统战基地,借力区委党校、高等院校等优势资源,采取“理论学习+实训”模式,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业务培训、论坛交流等活动。近两年来,统战人才服务中心共举办同心大讲堂8期;“天一秘境”等基地开展扶贫和创业培训26期,参训人员800余人次,广大统战对象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突出联谊交友,增强统战对象获得感归属感。根据统战对象群体特点和现实需求,组织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联谊交友活动,促使“统战对象”向“统战力量”转变。如“同心·新阶汇”新阶层人士活动阵地建成后,组织开展文化创意高峰论坛50余场次,新阶层人士在相互切磋中提升了获得感;四川天寿“同心微家”非公企业活动阵地建成后,组织开展“同心同行 共筑未来”主题拓展训练等活动10余次,企业员工在相互交流中增强了归属感。

   突出示范引领,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模式。树立精品意识,发扬工匠精神,在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总结提炼出一批有特色、可借鉴的经验模式。如特兴街道桐兴村在“同心院落”乡村振兴同心实践基地建设中,成立了村级乡贤联谊会、为侨服务小组,深入挖掘新乡贤人士、归侨侨眷故事,结合独有的长江奇石文化,打造了新乡贤议事厅、同心侨苑活动室、长江文苑奇石馆,在全区村级统战组织建设、活动阵地打造中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乡村振兴同心实践基地:特兴街道“同心院子”

   强化四个保障,解决好管理运行的问题。

   强化组织保障。区委高度重视统战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工作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将统战阵地与党建阵地建设深度融合,一体安排、一体推进。区委统战部发挥牵头作用,统筹各方、全程指导、加强督促,切实推动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瓶颈难点问题。各街镇和区级有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年度基地建设计划有力有序开展。

   强化制度保障。以区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龙马潭区统一战线实践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工作考核、内容更新、监督检查等制度,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如统战人才服务中心制定了《统一战线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细化了《窗口职责》《工作流程》《人员管理制度》等制度流程,服务中心整洁的形象、规范的管理、良好的秩序多次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和表扬。


统战人才服务中心

   强化经费保障。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多渠道争取、多主体投入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区级财政先后投入近4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街镇投入资金200余万元、争取上级和企业投入资金近100万元。

   强化队伍保障。按照“谁主建、谁负责”的原则,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街镇、村(社区)、企业落实专人具体负责阵地运营管理,保证阵地真正用起来。各阵地遴选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解说人员,为阵地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提供人才支撑。建立“党校教师+外聘专家+党政领导+乡土人才”多元讲师人才库,为阵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供智力支持。

   文/图:周小峰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