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是一幅幅影像和画面,需要有各种文字和方式去记录。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高隆村退休党支部书记林烯,将流淌在山村几代人的历史故事碎片,以纪实小说、诗歌、散文形式汇聚成集,再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盼望追求、亲情爱情、伦理道德、乡情乡愁等各种跌宕起伏的关系和山村发展变迁。50余万字的纪实小说《那山那人》《草色集》已于2013年、2015年出版,诗歌散文集《青松岭》,小说《女儿家》正准备付印。
今年71岁的林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包括亲戚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上流淌着与土地割舍不下的情结和乡情。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妇女主任、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有38年的基层干部和多年市、区、镇人大代表经历,是农村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和践行者。
“山村农民是一个最艰难的群体,经历了一个从灾难动荡到逐步走向安定富裕的过程。但无论经历多么深重的苦难,他们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村干部期间,见证了农民太多苦愁喜乐,总想写出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和农村变迁。“林烯说。
《那山那人》的人物原型来源于山区真实、鲜活、饱满的基层干部,谭富林、庞大权、林云溪等农村干部,他们为山区群众谋求幸福历尽艰难。他们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聪明才能、产业发展谋略值得赞赏。只是所处偏僻山野, 活得艰难,活得辛苦,活得无奈,像一头拉得筋疲力力尽的牛,鼓着双眼奔向前方。
“我在基层工作近40年,催粮催款、刮宫引产、矛盾纠葛、土地流转等对于农民来说,都是大事,关乎国家政策和群众切身利益,是绕不过去的坎,推诿不得。我体会很深、熟悉农村干部,同情他们,和他们感同身受,《那山那人》小说中的人物有移植,有集中,有静心体会,是特殊时代真实再现,是生活的回顾。“林烯说。
《草色集》的主翁余淑芬是一位父母双亡的孤儿,被收养后由女儿变为媳妇,山区农民既有朴实、善良、勤劳的一面,更有迷信、愚昧、丑恶的一面。“落难女人不是弱者的代名词。”勤劳善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余淑芬经历爱恨、尝过悲欢和生离死别后,变得更加坚强和宽容。所有的转机如同冥冥注定,所有的拼搏仿佛本息回报。余淑芬的人生新时代、新环境下柳暗花明,宛若暴风雨后横挂天空的彩虹绚烂斑斓。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人生追求及不同命运结局为主线,生动刻画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山区农民的喜怒哀乐,从众多小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村群众观念、精神面貌和经济社会建设发生的深刻变化。或许,这正是作者力图在数十万字的小说中向读者阐明的一个道理:农民要想改变命运,实现梦想,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如现在的时代环境一样。
林烯只有初中文化,甚至不会打字,所有的手稿都写在一摞摞的学生作业本上。请人打印,一 遍又一遍校对,一次又一次修改……应该说,近40年基层干部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坚持不懈写作,练就了她创作路上的文字功底。熟悉的人物和经历过事,化为串串文字,自然而然在她笔端流淌。作品人物塑造丰满生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流畅,对话多用四川方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林烯已退休近10年,她并未安于退休后的舒适生活,她坚信,退休生活还有诗和远方,正是诗和远方追求,他仍然笔耕在创作路上,目前,她整理成集《青松岭》收集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随笔300余件,准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出版。
林烯坦言,书写时光的人总有一天会随时光老去,但曾经走过的路并记录的瞬间,永远都在那里。随着时代环境改变,村容村貌、群众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山村的过去已成记忆。她希望自己的小说、诗歌、散文能让山村年轻一代记住历史,留下乡愁,激起爱党、爱国、爱村、爱家情怀。
文/图:赵康明 郭玉莲 付久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