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新设村16组村道旁的土坡上,黄绍云老人为该村年轻党员讲述过去亲身经历的事情。黄绍云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也是村里年龄最大、党龄最长的党员。
1930年,黄绍云出生在新设村一户普通农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从小胆大的黄绍云告别父母和家乡,毅然走上保家卫国的朝鲜前线。“刚入朝时,一腔热血,看见敌军就想往前冲,班长一下把我扑倒,对我怒吼:‘你不要命了!都像你这样,还打个屁的仗......’有次晚上急行军,一开始脚底下的触感就不对,走得一软一软的,天亮一看傻眼了,到处都是尸体,不仅有前头部队留下来的,还有老百姓的。”黄绍云讲起当时战场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在战争中,凡是活着回来的,既是幸存者,又是胜利者。”1951年黄绍云被上级安排到朝鲜战场上某作战团,作为辎重部队的战士,主要负责战略物资的转运和保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进行什么战斗,粮草弹药的后勤保障工作都尤为重要。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后勤保障工作正面临着强大的考验,一方面是因为准备仓促,后勤人员略显不足;另一方面,美军对于志愿军补给线的破坏从战争一开始就没有停过,偷袭、轰炸层出不穷。“那时候,前方部队物资消耗快,后勤补给跟进很困难,为保障一线作战部队生存和战斗,我们每次运输物资,除汽车装满、马车装足外,主要还靠人员加大携带量。每个战士携行量往往达六、七十斤,时间长了肩膀就会破皮,流点汗水火辣辣的疼。白天行军,夜间轮换站岗,我们三个战士负责两个岗哨。夜间气温低,抗冻抗困的同时还要睁大眼睛防止敌军偷袭。运输过程中,常常遇到敌人的埋伏和破坏。为了破坏我军的运输补给线,敌军招数不断,为了快速给前线补给,经常加班加点填坑修路。”黄绍云说:“有一次,遇到敌机猛烈轰炸,敌军一投弹就是一片火海,汽车、马车给炸得光光的,没活下几个人。我直愣愣地看到一个炸弹朝我飞来,我都想不到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关键时候,我被战友扑倒,没有被炸,只是受了轻伤。”
1954年,结束战斗的黄绍云刚回到祖国,随即又被派往辽宁某部队前往苏联某阵地。在这个阵地上,黄绍云因为表现突出被排长推荐入党。说到入党的过程,老人很激动:“那时候我还年轻,因为在朝鲜战场待过,有经验,表现突出,排长就问我愿不愿意向党组织靠拢,我当然愿意啊,可是我文化不太高,怕给党组织拖后腿,一直就没敢写入党申请书。我们排长听了就鼓励我,还说愿意给我当入党介绍人,我听了立马抢写了入党申请书。经过组织的多方考察,1956年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如今,黄绍云依旧保持着纯真的党性,每个月只要没有特殊原因,准时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遇到力所能及的事,老人还会帮着出点力。这名退伍63年的老兵,一直用自己的一举一动诠释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大家奋斗出来的。”1957年,黄绍云从部队退伍,回到了家乡合面镇务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年轻党员问及黄绍云现在的生活时,他说:“我已经90岁了,打过仗、挨过冻、吃过苦,看到过战场的残酷,1957年我回到合面时,合面还是一副农村的样子,马桥场镇上只有两间房,卖点米、油、盐,那时候还是用的粮票,一两个周才能吃上一点儿肉。你看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场镇上都是商店,到处都能买到东西,想吃肉随时都能吃,你说我过得好不好!”
听了老兵的故事,大家纷纷表示:听过老人的讲述,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作为年轻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
文/图:付智慧 文良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