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斌:“小儿科”里演绎大情怀

来源:川南网 作者:西南医大附院 发表时间:2022-05-16 10:12

   在医学界,新生儿科称为“哑科”,因为婴幼儿无法讲述自身病情,医生诊断困难。此外,儿科又叫“祖宗科”,一个孩子承载着几个家庭的幸福和希望,面对心急如焚的家长和老人,哪怕极其细微的疏忽,就会把自己推向风口浪尖。

   2020年,电视连续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在全国各大卫视黄金档热播,连续数周登上收视率冠军。该剧讲述了一群儿科医生,为了守护儿童的生命防线竭尽所能,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务儿童的故事。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有一位“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在又苦又累的“小儿科”辛勤躬耕31年,他就是博士生导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南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主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主任董文斌。


   一次赞许

   与儿科结下不解之缘


   1991年,董文斌从泸州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前身)毕业,并以全校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取得留校名额,成了该校儿科学教研室的一名老师兼附属医院儿科医生。

   当时,儿科还属于“豆芽”科室。

   “哪里需要去哪里呗,有啥好挑三拣四的?”接受分配之初,董文斌甚至有些小兴奋,“我在毕业实习期间,曾参与过一例儿童类风湿病例的讨论,我对病情的分析、归纳、总结,受到了科主任和导师的称赞,表扬我基础扎实又心细,很适合干儿科医生。”

   可等到真正成为一名儿科医生后,董文斌才体验到,难怪会有那么多医生不愿意到儿科。

   “儿科疾病诊断与其他科室不同,孩子恐惧、吵闹、各种抗拒不配合,需要医生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理心。”董文斌介绍,在儿科,多数情况是由家长介绍孩子病情,往往会出现偏差,“特别是碰上一些老人很心急,在医生观察、诊断过程中不断催促,会给医生造成很大压力。”


   董文斌大学时期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自知与儿科专业毕业的医生相比,有着明显差距。“2000年以前,除了儿童专科医院外,全国的综合医院普遍不重视儿科,科研能力相对其它学科较弱。”董文斌没有选择“随遇而安”。他一边饱览儿科知识专业书籍,一边向前辈和同事们虚心请教,想尽办法补齐自身“短板”。

   1995年,董文斌顺利考取重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研究生。

   返回忠山

   助力母校学科飞速发展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专业享誉全国,董文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进修机会,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给今后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可以推荐你留在重医,这里的条件更好,机会也比泸州多。”毕业前夕,导师再三劝说董文斌留在重庆发展,而羽翼已丰的董文斌却早已归心似箭,“谢谢您的好意,我决定回母校,那里的儿科专业研究生还很少……”


   回到忠山,董文斌便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工作中,“当时的新生儿科病房面积仅仅几十平方米,设备只有几个暖箱,整个科室的医生才五个。”董文斌深知,要彻底改变科室的尴尬现状,不能只是“等、靠、要”,他开始伏案写本子(申报科研项目)、提交设备购置申请报告、协助科主任进行人才培训……

   2004年4月,泸州医学院在小儿外科、肝胆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12个科室等多学科配合下,成功实施了四川省首例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在该院新生儿科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科室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亲历奇迹

   与患者、学生结下两代人情谊


   董文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擅言辞,不喜外露。但一谈到他的病人和学生,话匣子瞬间就打开了。“我在儿科工作31年,早年治过的婴幼儿,现在不少人已经结婚生子,他们又带着孩子来我这里看病,我从董叔叔变成董爷爷了。”

   董文斌每周有三个半天的门诊,因他看病仔细、态度和蔼、治疗效果好,候诊人群往往排成长龙。不久前,彭女士带着女儿前来问诊,一眼便认出了董文斌,“董叔叔,97年我刚满月,就是你给我治的病,今天又要麻烦您帮我女儿看病。”类似的场景,董文斌已是屡见不鲜。


   在教学上,作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董文斌要求学生具备“五心”(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同理心),他提出“为儿童服务,就是为民族筑基”的理念,鼓励学生们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的儿科医生。“我曾经是董主任的学生,如今也在带研究生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雷小平介绍,董文斌主任是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第一届博士生导师,一共培养出近90余名儿科硕士生,毕业后分布在省内外各大医院,全部都是当地医院的骨干力量。

   让董文斌更加欣慰的是,因从小受到耳濡目染,女儿选择“女承父业”走上医学道路,在山东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如今就职于深圳一家医院。

   从10张病床到120张病床;从20平米到7000余平米;从5名医生到50多名医生;从几个暖箱到7000多万元的现代设备;从‘豆芽科’到拥有‘国家队’学科实力;从只招本、专科生到招收博士生……过去的31年,董文斌亲历了科室发展的无数次奇迹。

   董文斌常说,作为一名新生儿科医生,守护好孩子的健康,就是守护祖国的未来。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