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或手术输血患者,他们除了感激主管医生,铭记护士的精心护理,还应感谢“无名英雄”——输血科医生。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大楼一楼,有一个特殊的科室,在这里,既没有设置病床,也没有来来往往的候诊病人。但它的重要性却无异于“生命加油站”,为无数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它的名字叫“输血科”。它建科于1983年,今年又是省辖泸州市建市四十周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与泸州市“同龄”。
四十年无一例事故
用自己的血为患者“加油”
脱掉上衣,挽起袖子,用黄色乳胶管绑紧上臂,一根粗大的针头对准手臂静脉,随即,一股红色暖流导向针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医院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抽血情景。
输血科首任主任:黄首高(前排左二)
“1983年,输血科从检验科分离出来,我担任输血科首任主任,当时血库设备只有七八种,如冰箱、恒温箱、干燥箱、显微镜、分析天平、离心机等。所有检测都是手工做,一个试管摇十几次……”据今年85岁的黄首高回忆,当时输血科只有8名医护人员,条件十分艰苦,输血瓶、乳胶管、针头都需要回收反复使用。“我们把耗材回收后,再用高温、酒精消毒,一些针头使用次数多了会弯曲,大家就用手工来慢慢磨。”
在当时,输液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血液库存的严重不足。“参加义务献血的市民并不多,许多人误认为血液是宝贵的,一旦抽了就不能再生,甚至有‘10个鸡蛋才能补一滴血’的说法”黄首高说,医院号召全院参加义务献血,作为输血科的医护人员,往往身先士卒,平均每人每年献两次血。“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不少患者输的血,就是我们医生身上的。”
尽管当时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在管理上,输液科制定了许多严格的规章制度,如“值班制度十条”“发血、取血注意事项”“血库质量控制条例”“献血员检查身体制度”“血库医疗事故差错标准及处分条例”等等。
直至1998年黄首高退休,全科室没有发生过一例用血安全事故,“用血安全大于天”被几代输血科医护人员牢记于心,“零事故”的记录保持至今。
用血安全大于天
给无数患者带来生命的希翼
“很多人对输血科医生工作并不了解,输血是临床抢救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急危重症、大手术、大量失血患者,必须及时补充血液制品,才能及时地拯救患者的生命。”现任输血科主任黄远帅博士介绍。
输血科现任主任:黄远帅(后排左六)
许多人都有个误解,以为患者是什么血型,拿什么血型直接输就可以,实际上并非如此,患者的疾病史、输血史、用药史等这些都可能引起配血不相合。“人体红细胞上有343个抗原,每一个抗原都有可能引起血型不符。”黄远帅说。
黄远帅在全国输血医学学术年会上作交流报告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每年要为患者配发两万多单位红细胞的血液用量,为上万患者的生命“加油”。“在许多抢救手术中,输血是重要的一步,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保障,一旦发生事故或差错,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黄远帅说,为配合其它科室的高难度复杂治疗,如外科手术、骨髓移植等危急重症患者的血液保障,输血科要做到两个“必须”:必须24小时有人值班,必须确保血液制品100%安全无误。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和重症医学科联合开展“输血服务临床”主题活动
2002年,输血科首次开展输血疾病病毒检查,包括艾滋病病毒初筛等,此后,输血科发展步入快车道。
如今, 输血科拥有高级职称 5人,中级职称 5人,博士学位 1 人,硕士学位9人,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1 人。同时,科室还承担起包括检验专业学生的临床输血课程等教学任务,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
回首来路,输血科40年的历程,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给无数患者带来生命的希翼,而“用血安全大于天”将陪伴他们一直走下去。
文:陈猛 梁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