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力多点突破 绘就古蔺“新画卷”——古蔺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

来源:川南网 作者:古蔺融媒 发表时间:2024-07-30 10:11
   7月29日,中共古蔺县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有关情况、解读全会主要精神。


(陈雪 摄)
 
   发布会上,古蔺县委副书记王明就全会的主题、主要成果、重大意义等作主发布。古蔺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鹏程主持发布会。
 

 
   “全会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重点研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王明介绍了此次县委全会的主题。他指出,确定这一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考量: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调整战略方向;二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部署,必须找准着力重点、主攻方向攻坚突破;三是锚定高质量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奋斗目标,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增强专注定力推动发展。
 
   “全会的主要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中共古蔺县委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全会期间,与会同志充分讨论和审议,表决通过了《决定》。”王明概括了这次县委全会的主要成果。他指出,《决定》最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服务国省全局与推动古蔺发展相统筹,注重把国省战略布局和古蔺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与深化改革开放相协同;三是坚持做优资源存量与激活创新要素相促进。
 
   “当前,古蔺县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召开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更加凸显了会议的重要性和战略性。”通报了县委全会基本情况后,王明介绍了这次全会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激励和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古蔺不折不扣落地落实;对于深入实施“生态立县、酒业强县、农旅富民”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融合发展;对于增强发展信心,攻坚克难做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发布会上,人民网、四川日报、泸州融媒、川江都市报、川南网、川南在线、古蔺融媒等媒体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古蔺县发展改革局、县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县教育和体育局、县农业农村局、彰德街道、二郎镇、茅溪镇相关负责人回答提问。
 
   人民网记者提问: 这次全会对古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提出了未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请问古蔺县发改局,你们将如何围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发力呢?
 

 
   答:记者朋友,您好!感谢您对古蔺县发展和改革的关心。

   中共古蔺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全口径税收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23年实现“三个翻番”,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强县,高质量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下一步,我局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增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强招商引资,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政策机遇,精准对标中省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投向,精细开展项目谋划包装工作,为争取更多国省市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在古蔺布局落子做足做实准备。同时,我们将坚持资源要素跟着优质项目走,按照项目要素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快速开展优质项目前期工作,用好年初预留1亿元前期工作经费,持续推动“六个一”“红黑榜”“一榜三令”等项目攻坚机制,不断创新举措、激发动力,全力推进316个县重点项目,确保2024年度完成投资280亿元以上,切实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古蔺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二是强化“五争”促发展,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遇。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将向上争政策、试点、平台、资金、项目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协调县级各部门协同推进“五争”工作,及时研究、协调、解决“五争”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重大机遇和重大问题,推动政策、试点(平台)、资金、项目任务清单化,2024年力争争取资金60亿元以上、争取政策、试点(平台)20项以上,储备项目150个以上、争取入库100个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培育本土企业家队伍,最大程度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助力古蔺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三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以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为抓手,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县城辐射带动乡村促进五大行动。聚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推动彰德街道做优做活现代服务业、金兰街道发展壮大东城产业园区、永乐街道依托川酒集团打造产业新区,二郎、茅溪加快建设产业新城,支持黄荆、龙山、双沙等乡镇突出特色产业错位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天府旅游名镇以及文化、产业、民俗特色镇,建设特色鲜明、富有活力、乡村和美的小城镇集群,推动县域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构建“主城支撑、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全域振兴”空间格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同时紧盯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助力古蔺建设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综合施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再次感谢记者朋友们的关心,我就回答这些!

   川南在线提问:我们注意到,本次县委全会将“坚持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摆在第一位进行研究部署,请问古蔺县经济信息科学技术局,接下来,你们将如何实施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呢?
 

 
   答:首先,感谢记者朋友们对古蔺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聚焦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引导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是抓好优势产业发展支撑。围绕“1+4”特色产业体系,突出政策、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赋能,促进资源高效流通和整合。首先激发产业活力,依托优势资源,推动优质酱酒产业集群发展,深挖能源建材产业优质产能,引进培育新型产业,打造食品加工产业全链发展格局,激发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潜力,进一步优化产业体系。其次增强扶持效能,落实落细《古蔺县支持“1+4”重点产业提质倍增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措施》,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和扶持重点,深挖政策红利,确保政策资源能够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再次夯实技术支撑。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巩固与各领域专家合作机制,围绕补强“弱点”、链接“断点”、攻破“难点”,把脉定向、精准施策。
 
   二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坚持对标补短,强化创新主体协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一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全县科研投入强度,确保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引导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转移,进一步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二要加强创新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持续抓好企业梯度培育,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大变强”,致力培育具有古蔺地区特色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要加强政企学研合作。聚焦酒、煤、气等特色优势产业,联合江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等高等院校,推动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工业领域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5G基站、光纤网络等数字网络基础设备部署规模,到2027年,实现5G信号和千兆网络全覆盖。持续优化园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提供数字网络高效服务能力。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引导企业围绕精益管理、车间建设、数字化应用、两化融合等方面,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每年组织不少于10家企业开展各类诊断。切实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全面推广“大数据+技艺参数”的智能化生产线,带动上下游产业网络化链接协同发展,到2026年,力争新增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车间5家以上。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关注,谢谢各位!
 
   泸州融媒记者提问:中共古蔺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突出“主城支撑、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全域振兴”路径指引,支持彰德、金兰、永乐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打造全县“两业融合”主阵地、新兴产业孵化区,请问彰德街道如何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做强“主城支撑”的战略部署?
 

 
   答:记者朋友,您好!感谢您对彰德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

   彰德街道地处古蔺县城核心区,辖16个村、7个社区,常住人口约14万人,其中城市常住人口约10.2万人,是古蔺县政治文化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高品质宜居地,是支撑古蔺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盘。下一步,彰德街道将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按照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部署,围绕县委“主城支撑”战略,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配套功能。一方面,加强与县级相关部门的对接,不断完善市政交通、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动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另一方面,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按照“适度超前、提质增效”的原则,加大对县城公共产品投入力度,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确保县城公共产品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打造宜居宜业“彰德核心城”。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产业是县城发展的重要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能吸引人口集聚。我们将坚持特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支持符合条件的古蔺手工面、麻辣鸡、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特色产业向产业平台集中集聚发展,不断增强县城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同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结合区位和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做强总部经济、做优贸易平台、创造流量价值”思路,加快推动总部经济、特色街区、大型商贸综合体发展,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新赛道”,使街道商贸服务业发展地位不断提升。此外,充分借鉴浙江等沿海省份服务企业发展的“四个千万”理念和“四到精神”,优化企业服务,强化招商引资,扎实开展企业“大走访、大排查、大解困”专项行动,推动各类市场主体焕发生机。
 
   三是深入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提升打造齐安宫、酒街、府河金街等特色街区,培育壮大夜间经济,加大“乐购古蔺”消费品牌推广力度,促进城市功能从生产转向消费,休闲、旅游观光、购物、娱乐、文化、体育、餐饮等服务消费需求加速释放,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营城创新综合体。同时,围绕“全域化推进、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深耕近郊“农文旅融合”,打出康养休闲娱教融合发展“组合拳”,绘就产城一体、城旅相融的环县城半小时近郊休闲旅游新画卷,进一步助推城乡深度融合,消费提质扩容。
 
   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彰德街道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川江都市报记者提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高质量发展,请问古蔺县教育和体育局,对于古蔺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何打算呢?
 

 
   答:谢谢您对我县教育发展的关注。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连续10年共有23名本土培养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连续14年获泸州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在2023年高考突破“三个三”的基础上,今年再创佳绩,本科上线人数3650人,上线率68.5%,比上年增长10.5%。其中清北录取4人,首次实现实施专项政策以来未使用专项政策硬上清华的突破。为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821”(本科上线率80%,重本上线率20%,接受专科及以上层次教育100%)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学校布局,增强学位供给。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多样特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新(改)建第七幼儿园、茅溪第二幼儿园等6所公办幼儿园,迁建城区第二、第三幼儿园,扩大幼儿普惠资源供给。构建“一镇一寄宿制小学+适度规模的村级校点”的小学教育布局,实施乡镇寄宿制小学三年攻坚行动,实现乡镇寄宿制小学全覆盖。构建“城区初中+区域初中+镇域初中”的初中教育布局,做优6所城区初中、做强5所区域初中、建好7所乡镇初中。加快古蔺中学、蔺阳中学整体规划建设和金兰高中补短提升,促进三所高中内涵发展,形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良好格局。构建“一院一中心两基地”的职业教育办学布局,高标准建成职教中心,茅溪、二郎酱酒实训基地,谋划建设高职专科院校,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
 
   二、实施教育改革,助力质量提升。一是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创新拔尖人才小学+初中+高中贯通培育行动,跨校建立高中九大学科教研中心,构建管理互通、师资互派、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的小初高协同育人体系。二是持续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实施一课一研和集体备课制度,优化课堂绩效评价,切实提升课堂质效。三是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自主培养+考核招聘+柔性引进等多渠道人才引育机制,实施教师县管校聘和多轮竞聘上岗制度,充分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形成优绩优酬、优胜劣汰的良好格局。四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和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大力实施智能化教学、智能化研修、智能化治理三大行动,切实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三、挖掘办学特色,铸造教育品牌。实施名校合作、名家引领、名团队协同,联手打造名师工作室,深化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建设,加快本土名师培养,逐步实现校校有名师。按照“一校一品一特色”要求,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到2027年,培育省、市级示范幼儿园15所,创建省义务教育共同体领航学校6所,创成省一级示范高中1所、省二级示范高中2所、省名中职学校1所,古蔺教育的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建成川南黔北高品质教育示范县。
 
   川南网提问:古蔺县委《决定》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治”行动,每年打造省、市级示范村10个以上。请问农业农村局,接下来的工作中,你们将如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答:谢谢你的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近年来,古蔺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乌蒙山区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实施“三改一美化一提升”549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创成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9个,先后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
 
   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运行”的要求,全力构建“国—省—市—县”四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体系,以“十治行动”为抓手,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标杆村。根据《古蔺县“一核引领、两片示范、多点支撑、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2024—2027年)》和《古蔺县2024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工作方案》要求,按照“一年抓点、两年串线、三年连片、四年成带”推进思路,全力构建“一核两片多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空间格局,用活用好中、省、市、县四个资金源头,每年整合资金2亿元左右,统筹用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确保“点上出精品、线上出美景、片上出示范、带上出成效”。
 
   一是全力推进精品村建设。对照浙江省“共富乡村”高标准打造,用四年时间,力争将“3+7”精品村建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标杆村。
 
   二是全速推进示范村建设。用四年时间,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补短提升任务,力争建成示范村30个。
 
   三是全面推进达标村建设。用四年时间,建成4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达标村,为分层分类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全域推进一般村建设。用四年时间,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力争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我们将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闯劲、韧劲,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奋力描绘具有乌蒙山区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古蔺画卷”。我就回答这些。
 
   四川日报记者问题:中共古蔺县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决定》中提到支持二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争创全国百强镇,请问二郎镇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县委战略部署?
 

 
   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对二郎镇的关心。

   二郎镇是古蔺县县域经济副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省级特色小镇、省级百强中心镇、中国西部百强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近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二郎镇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改革支持二郎镇建设中国百强镇的意见》《关于二郎镇扩权赋能改革实施方案》,这次全会,又明确支持二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争创全国百强镇,为二郎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下一步,我镇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决定》精神,紧紧围绕强镇与富民,着手“四个发力”,奋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争创全国百强镇!
 
   一、在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全面发力
 
   一是打造世界一流酱酒产业园区。坚持优势优先,全力保障柏杨坝、天宝峰楼层陶坛库区等投资91亿元的郎酒系列项目建成投用,助力郎酒加快实现新“351”工程;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川酒、爱的是酒等小巨人企业;加大土地等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1+N”酱酒矩阵起势成势,建成赤水河左岸最具活力、最具实力的特色产业重镇。
 
   二是打造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提高农业效益,深入推广“红粱酿酒-酒糟养牛-牛粪培肥”种养循环;因地制宜发展红粱、甜橙、醉牛等特色现代农业,致力农产品精深加工,把甜橙装进瓶、红粱酿成酒、“醉牛”端上桌。打造工业反哺农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强镇。
 
   三是打造高品质旅游消费目的地。加快推进黄金坝悬崖酒店、红军街等总投资11.4亿元的11个特色文旅项目落地实施,全面释放世界级白酒庄园影响力,打造一批新消费场景,建成三产相融互促、持续向优的特色文旅消费新高地。
 
   二、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先行区上精准发力
 
   一是稳步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按照“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精准布局”思路,以二郎场镇为核心,复陶、土城场镇为两极支撑,加快郎酒特色小镇、复陶房开等总投资51亿元的13个重大社会基础项目实施,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美丽城镇建设。
 
   二是全面塑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始终守牢防返贫底线,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优村级片区规划,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整合资金7200万元,完成63个和美乡村建设项目,逐步绘就一村一画卷、一户一美景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三是持续平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投资3.8亿元,推进应急康养中心、二郎养老中心等8个重要民生项目建设,持续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三、在建设高层次富裕先行区上同时发力
 
   一是擦亮“工匠小镇”金招牌。在技能培训上下实招,千方百计拓岗位,提速增效促就业,有序推动符合条件农民转化为酱酒工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高标准打造“二郎工匠小镇”“酱酒人才特区”。
 
   二是解锁“农村共富”新篇章。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结合郎酒基金会共同富裕示范项目,推动红粱、甜橙、肉牛“三万项目”提质增效,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新农村。
 
   三是唱响“雁归郎乡”好声音。精准资源供给、精准招引、畅通人才返乡创业通道,加大人才回引力度,回引一批知名人士和乡贤回乡创业。
 
   四、在建设高效能治理先行区上持续发力
 
   一是一核五治强治理。着力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法治保障、智治支撑、心治润泽的治理格局,健全多元参与、末端发力的网络化治理体系。
 
   二是三化五格守底线。在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上协同发力,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底线工作,筑牢二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屏障。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帮助二郎!
 
   (名词解释)
 
   1.二郎镇共同富裕先行区:支持二郎在产业转型升级、城镇提质扩面、生态优势转化、缩小收入差距、共建共治共享、改革集成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2.郎酒新“351”工程:2024年到2033年,郎酒销售收入逐步实现300亿、500亿、1000亿目标。即达到3年300亿,5年500亿,10年千亿的业绩目标。
 
   3.“1+N”酱酒矩阵:“1”即郎酒集团为引领,“N”即川酒、爱的是酒、川酿等众多酒企梯队协同发展。
 
   4.“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5.“三权分置”制度:指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并行,将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划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古蔺融媒记者问题:此次全会指出,支持茅溪建设“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请问茅溪镇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目标要求?
 

 
   答: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全会提出支持茅溪建设“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分量很重。茅溪“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范围包含茅溪镇14个村(社区),面积198平方公里,2023年常住人口4.5万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4.53亿元,财政税收达8010.64万元。围绕目标要求,茅溪镇将在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在推进以优质酱酒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上作示范。通过培育一流酒集群、完善一流酒业链、展示一流酒文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白酒金三角”和“中国酱香酒谷”黄金双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千亿级优质酱酒产业核心区,实现以优质酱酒酿造为中心、上下游链条完整、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链。
 
   二是在突出信息化引领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上作示范。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拓展数字应用场景等方面,统筹建立智慧工业、智慧城市、智慧农业一体化信息平台,着力打造自主可控、科学完整、安全高效的特色产业技术链。
 
   三是在发挥城镇带动功能提升整体发展能级上作示范。通过打造新时代美丽集镇样板、培育国家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标杆式酒旅融合小镇等方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集镇。
 
   四是在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作示范。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在生产供应链上做文章、在精深加工链上下深水、在品牌价值链上求突破等方面,提升农业产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推动农工文旅贯通融合,串点成链创建天府旅游名镇。
 
   五是以城乡融合为路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作示范。通过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全面促进公共服务共享、全面深化社会单元共治等方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文:赵婷 支力 李恒(古蔺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