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我是在伞里长大的。记忆中,父亲坐在一个比我高的桌子旁边,湿纸敷伞。”许玲回忆,油纸伞几乎陪伴了她的整个童年。如今,从父亲手里接过传承的许玲,根据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对工艺进行了创新,让国家级非遗分水油纸伞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为了让手艺传承下去
“小时候,我经常守在爸爸的旁边,看着他敷伞,他的手上经常会被颜料染成红色,看着挺吓人的。”孩童时代的许玲对制作油纸伞的兴趣不大,虽然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敷伞,但对她来说,帮忙制伞只是为了换取零用钱。
初中毕业后,许玲离开分水镇,到城里上学,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成都工作,接触油纸伞的机会越来越少。“原本以为我与油纸伞的缘分就到这里了。”许玲说,那时候她更喜欢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没想到一次返乡探亲改变了她与油纸伞的轨迹。
“我陪着爸爸做伞的时候,他突然说觉得这份手艺断在他这里很可惜,希望能由我来传承。”许玲思量许久,最终在2019年返回分水镇,创办了许家老伞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用创新思维赋能传统技艺
“其实,油纸伞的销量就一直不太高,无论是设计感,还是技艺工序都有些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传统技艺是需要传承,但也得与时俱进,发展新的工艺。”随着许玲参加各类非遗展会的次数不断增加,她的眼界也在逐渐开阔。她知道,想要改变许家油纸伞的现状,就得大胆进行创新。
于是,许玲带着伞匠们从“技术员”变成了“研究员”,埋头工坊里不断创新油纸伞工艺,独创了熬油技艺,首创4层油纸、浸然工艺等,使油纸伞更精美时尚,更具收藏价值。同时,优化创新了品类,如灯饰伞、夏布油布伞、植物干花油纸伞等,并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
“云端”销售打开油纸伞销路
“面前这些油纸伞分别是龙凤呈祥、蝶恋花、贵妃醉酒。为了参加酒博会,我们提前了一个月开始准备。”第十八届酒博会现场,许玲一边缓缓撑开油纸伞一边向来往的嘉宾讲解分水油纸伞的文化与技艺。一分钟前,她刚卖出一把经过72道工序制作完成,名为“桃花醉”的油纸伞,“油纸伞不仅是一个工艺收藏品,还兼具实用性,可遮雨,使用7、8年没有问题。”
许玲的熟练讲解,得益于她长期在网络上直播带货。随着“国风潮”的持续走高,许玲也赶上了这波热度,“这几年汉服成为新的时尚,油纸伞也跟着成功‘出圈’。”许玲说,“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踏入了直播行业,开始带货油纸伞。”
现今,许家油纸伞一年能卖出近2万把,70%都是线上订单,其中还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订单,老手艺凭借着新平台,让许家油纸伞频繁与世界对话。
“我们将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非遗文化,让泸州分水油纸伞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许玲说道。
(泸州市妇联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