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有个瓦窑滩村,虽然距泸州市城区只有25公里,但这个村所处地域多为陡峭山地,且一面临江,耕地面积狭小,仅有的经济作物桂圆、荔枝多种植在山壁上,管理不易,采摘困难。
2013年,全村有贫困户103户,90%以上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基本无劳动能力,脱贫攻坚难度非常大。经过当地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自身的不懈努力,如今,瓦窑滩村已实现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尤其是有位80多岁的老人自发地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事迹,让人击节赞叹。
少年队长信用社贷款50元,开始做桂圆生意
老人名叫杨世兴,1938年生人,今年已是82岁高龄,他可是瓦窑滩村出了名的“老队长”。
他13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队长,还是原黄舣信用社成立时最早的社员,而黄舣信用社是四川省成立的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杨世兴与农村信用社是缘分不浅。但由于瓦窑滩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可耕田地不多,仅有经济作物就是桂圆,在那个时代还不好售卖,整个生产队的人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1979年,杨世兴41岁时,想为大家蹚出一条致富路子,就想把桂圆销到外地去。于是他独自承担责任,在原黄舣信用社贷款50元,开始贩卖桂圆,大半辈子走南闯北,其间的桂圆江湖有多少曲折和坎坷,很少听他提及,只知道年愈古稀时才回到家乡。身体已老,初心不改,回到家乡的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家长里短,他总爱管管,孤寡幼童,他能帮必帮。当他看到村里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心里的责任感就化为了行动。
老队长再下“战场” 找准商机带头致富
2013年脱贫攻坚战开始,老队长带领自己生产队贫困户不等不靠,自立更生,选准脱贫方式,把等待上面“输血”变成自己“造血”,利用瓦窑滩村得天独厚的天然桂圆资源,打原生态桂圆种植牌,并带头付诸行动。
但由于这些贫困户基本不识字,要抓实抓严原生态桂种植,只得靠时年75岁高龄的老队长传帮带。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再次捧起书本,研究嫁接改良,组织统一培训,落实原生态桂圆的种植,随后亲自开拓销路,把乡亲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缺资金了,老队长就找到“老朋友”农村信用社,虽然这时黄舣农村信用社已改制发展成泸州农村商业银行黄舣支行了,但扶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更好了。他为贫困户在农商银行担保贷款,发展桂圆生产和拓展销售市场。
2014年,仅仅一年的功夫,他带领的13户贫困户就靠种植原生态桂圆人均增收了3000元,13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耄耋电商 结缘“惠生活”
时间来到2020年,老队长已是82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与桂圆的情缘如初,在脱贫攻坚路上依旧冲锋在前。
2020年是瓦窑滩村桂圆的丰收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老队长看到漫山遍野的桂圆既心喜又担忧。
他忧的是,今年桂圆产量猛增,价格上怕是要吃亏,再加上今年疫情影响,没什么人到村里收桂圆了,贫困户们日子才刚刚好一些,就靠着这些桂圆生活,这可咋办呀?不能等,得想办法解决。他想到了老朋友泸州农村商业银行黄舣支行,老队长来到了农商银行谈了他的担忧,看能否有办法帮助解决他的“烦心事”。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惠生活”交易平台,足不出户,产品便可销往全国各地。
他听到了可以足不出户外销桂圆,心动了,继而是行动了。说干就干,在农商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随及就办理了营业执照,第二天,他的“惠生活”电商铺子就开起来了。
对于一般人来说做电商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对于一个82岁高龄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轻松了。但他义无反顾,他要为刚刚脱贫的乡亲们负责,规避返贫风险,玩起了电商,体现的不仅是情怀,更是担当。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泸州市扶贫开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