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连云,古县文脉
久居城市的人,没有人不被山带来的宁静、清爽和神秘所吸引。深秋时节,刚一达到笔架山下,空气中充盈的水汽,一下子将人整个笼罩起来,慢慢灌注胸中,也延及四肢百骸。进入山中,越发向上,雾气越发朦胧,水汽从山上层层渗透,悄然间打湿人的衣襟,也浸润着人的心情。自然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人一旦靠近,就变换了一个状态——“山路虽无雨,空翠湿人衣”的体验变得如此真实而具体。 △摄影 李贵平 笔架山是合江县标志性景点,也是合江的城市“后花园”,是构建“山水连城”的生态空间格局的关键一环。笔架山是合江众山中的一颗明珠,东瞰长江、南临赤水河,因其形似中国传统文人使用的笔架而得名。远眺之际,不禁让人想象,它也许是天上某个神仙的文房用具,不小心遗失在了人间。
698米的海拔,2350米的长度,525米的宽度,8400亩的占地面积,88%的森林覆盖率,400万年的山脉生长史,让笔架山汲取了来自天地的精华,成为丹霞地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岁月打磨山体,时光让植物生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雕凿出奇峰奇壁、奇石奇洞等丰富景观。走着走着,犹如进入山水画中,仿佛置身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局部,正是如诗句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摄影 付树湘
上山、下山,行走、停驻,景随身动,心随境迁。最初是小路石径,然后是长梯上行,接着是曲折窄路,再接着是缓缓平地。转头是树木林立,一片葱茏;抬头是高树耸天,绿色的枝叶浓淡不一,层次分明,将天空割裂出美丽的图形;移步之下,两棵有600多年树龄、三人才能合抱的香樟树,撞入眼帘,向天生长的生命感直击心间;挪步之间,一尊形状如牛的牯牛石,又迎面而来,呆萌温顺的样子,惹人怜爱;俯身之余,在绿布上尽情绽放的白色山茶花,默默送来暗香……不受人为的过度干预,山林里的一切生灵在按照着自己的节奏度过一年四季。
行过一片竹林,幽幽绿景,风过其间,叶声窸窣,心中生起王维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一旁是云台寺,谦虚地低伏在山林之中,飞檐翘角、庭院格局,黑瓦红墙交相呼应,云蒸雾罩,这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寺庙,给原生态的自然带去了来自人间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因为信仰而延伸出来的平宁氛围。
众所周知,山在中国文人的语境中,是一大重要意象,由其而衍生出的神话、故事、传说、诗文,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内在倾诉,也承载着世人对天地、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而山,在中国道文化的叙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笔架山的成名亦与道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笔架山曾名安乐山,东汉时就有人因山之秀丽前来修行。据传,东汉张道陵辞官修道,修炼之余还以符篆为人治病。从此,常有人上山修炼、寻仙访道,其中最著名的是隋代刘珍。刘珍喜欢安乐山的清而不秀,隐居之后得道升仙,飞升的当天,隋文帝正坐金殿,忽见一白发须眉仙道从天而降,禀报在安乐山修成登仙之事。文帝听后,派人到合江查明事实,即令在山上建腾清观、安乐观、靖安观三观等以示对求仙问道的重视。从此,逐渐生长为川南黔北的道文化中心。
△摄影 李贵平
从东汉起至隋、唐由于皇帝的重视,安乐山因道教名播四海。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登临,吟诗作赋。比如北宋苏轼两次游山,并留下诗作:“天师化去知何在,玉印相传世共珍。故国子孙今尚死,满山秋叶岂能神。”
逝者如斯,曾经的人、事、物,虽然已经流散,但留存下来的痕迹仍然令人浮想联翩。从打儿窝、白龙池、仙隐壁,到棋盘石、仙人口蘑菇石、仙人石等等,它们无不印证着道家文化在笔架山留下的深刻痕迹。
不少地方都是仙人修炼之地。比如山脚附近的白鹿洞,是天然巨石叠砌成的石窟,因右边岩壁上的白鹿石刻而得名。其造型稚拙而不失飘逸,身披鳞甲、脚踏祥云,头上有两短角,昂首腾空飞跃的形貌颇有灵气。位置险峻的穿风洞,因为一年四季都有风穿洞而过得名,传说当年刘珍就在此打坐静修观心,因此又名“观心洞”。而口小洞大的九莲洞数洞相连,可容数人下棋品茗。相传刘珍修仙时,就常与得道白猿在这里下棋喝茶。洞口的几根石柱,名叫金扁担,据说是笔架山的镇山之宝,取走金扁担,笔架山就会垮塌。
沿途游山,赏析遗迹,不知不觉间,走至最高峰,坐进“飞仙亭”。这里传说是刘珍修炼得道飞升之地。亭上有今人对联:“仙人去后空留石,盛世来时自有诗。”眺望出去,雾海浓郁,人如登云,不禁想象着自己如刘珍一样腾空而去的浪漫场景。
时过境迁,虽然风流不再,但笔架山至今仍然引逗着今人感慨万千。在“笔架山碑林”那些充满豪情的文字和叙说中,就可见今人对道家文化,对古代文人,对笔架山本身的致敬和情感。碑林共有106块字碑,依山就势,摩岩勒石,取其自然,天地浑然气。碑林中的刻石大多来自名家手笔,其中有张爱萍将军手迹:“三江汇流入大海,一峰突起览众山”,也有肖克将军的题字:“两省通衢连南北,三江胜景壮蜀中”,还有军中第一书法家之称的李铎墨宝。
山的生命比人长寿,山的内蕴也因人的出现而精彩。某种意义而言,笔架山不仅是山,也是贯通古今的文化宝库。
墨赋为山,以龙为卦
安静,进入龙卦山的地界,安静这个词就蹦入心间,抚平着城市人在忙碌节奏中的不安和烦躁。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开发山林,这背后反映的是人如何与自然共处的问题。如今如何进入山,如何与山相处,有时关乎一种城市人理想的生活方式。除了登山、爬山,在龙卦山,人们可以找到一方心灵栖息地。
△摄影 龙国兵
6公里长的丹霞绝壁,1000余米的海拔高度,被誉为“天下石工第一寺”的千年古刹法王寺,让龙卦山具有自然和人文的优势。而民宿半山云舍、游客中心、索道索桥、植物园、天街“一街四巷”等的出现,为人们体验山的丰富提供了更多路径。
不同于复制刻板的民宿、酒店,半山云舍更像一个从古诗里走出来的村落。
藏身山林的整体姿态,各个建筑物聚落般的组合,令其自如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这都得益于巧妙的设计。
踱步进入其间,先是一间宽敞的中庭迎接来客。四方围合的大天井、曲折回环的廊下空间,不仅将天光云影和山间幽景引入建筑中,也让人想起儿时奔跑的院落,形成-个通透、可以自在呼吸的公共场所。行至平亭间,四周毫无遮挡的开放式设计,让人既可以在其下品茗闲坐,也给了人远眺山峰、听闻鸟鸣的场所。除开必要的诸如钢筋水泥等工业材料,廊柱采用红砂岩,其他材料竹木,均取自本地的山川,既是对在地地理环境的呼应,也能给人的体验带来舒适之感。所以,虽人在建筑中,但却仍如置身山的怀抱中。中庭正对的茶房,其禅意风的设计,也让一个原本人工制造的场地变得亲切怡人。
如果说公共空间为来者递上了一份大景图,那么紧凑、更显私密性的住宿区则是需要探索游走的小品画。住宿区整体蜿蜒曲折而上,屋顶连绵起伏,四周花木扶疏,每一个院落都有着川南民居的影子,含纳着不同的几间客房,像几个家庭一样组合在一起。比如等风来区域,有房间“吟香、疏香”,月无边区域,有“落坐、弦清”,竹影归区域,有“浅斟、坐忘、弄影”,不仅取名颇有诗味,引人联想,小院式的布局,柴门荆扉的设计,也让人犹如走进王维笔下那些书写乡野小院的句子之中。
△摄影 龙国兵
村落小院的布局营造着桃花源般的美境,室内现代化的设计则满足着都市人的居住习惯和审美品味。不再是制式化的酒店风格,空间、用具,处处皆可为匠心独运。
挑高的屋顶,打通客厅、卧室之间的格局,让空间变得张弛有度,行走起来,人不会觉得局促;质朴无华但也具情趣的桌椅带给身体极大的舒心,躺下、坐下之时,一身的疲惫很快被卸下了。大落地窗的设计、屋外延伸出去的半户外空间,拉近着人与自然的距离。白天看风动树冠,鸟鸣嘤嘤;晚上见夜幕低垂,时不时觑到云层间的星光月影……在半山云舍居住,犹如躲进云里,安放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龙卦山有俏丽小山,也有险峰峻谷,前者带给人平静如水的祥和之美,后者则给人冒险的意味。到龙卦山游客中心,登高望远可览山景,但如果乘坐缆车沿索道而上,才可感龙卦山的奇异。2020米缆车索道,将人置于空中,越往高处,景色画卷徐徐展开。
△摄影 文明君 玉兰山,“氧“在“森”闺
“玉兰山胜境,独绝川南奇。绿竹盈山道,藓苔满涧渠。”诗人张仲篪盛赞玉兰山时写道。玉兰山上,山林画卷徐徐展开,处处景色,是湖的世界、是瀑的舞台、是花的乐园、是鸟的天堂、是藤的王国、是根的展厅、是中草药的故乡、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是自然物种的基因…山如其名,如玉润泽,既给人视觉上、身体上的享受,也给人精神上超脱尘世的体验。
玉兰山位于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处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是云贵高原大娄山北缘向北延伸的尾部。深入其间,揽秀亭、仙人瀑、飞泉谷、翠竹长廊珍珠壁挂、缠树藤王、烟雨岩、仙女池等50余个精妙景点,待诸君一赏。
△摄影 刘兴鸿
在这一种风景的叙事中,不得不提令人遐想万分、让人心旷神醉的竹景。“千枝万叶谁拘管,搅作秋风一片声。福宝玉兰山景区森林面积4.5万亩,其中竹林就占了1万亩。竹墙、竹廊、竹湖、竹海,在玉兰山俯首即是,构成了浩浩荡荡的竹之世界。老竹、新竹、竹鞭、竹叶、竹笋、竹须,像是山的注脚,谱写着一年四季的时间痕迹,生命的绿、滋润的绿、追求的绿、繁衍的绿,构成一个让人陶醉的绿之秘境。可以说,玉兰山丰富的竹林,将千百年来人们对竹的情感和念想,变得触手可及。
2.5公里的翠竹廊道,犹如绿色项链,给人辟出一条绿色时空隧道。竹海连天,碧波荡漾,让人想起电影《卧虎藏龙》的画面;望川黔边境,青山隐隐,漠漠寒烟……
玉兰山汲取福宝森林公园的精华,有着卓然美妙的丹霞盛景。赤壁丹岩的地貌,黄棕色和紫色的土壤,岩柱、岩檐、岩槽、多层状球状风化的石蛋、蜂窝状小洞穴、岩裂凸纹等造型,无需人工修饰,山中自有一番艺术气质。佛经岩正是丹霞奇观的典型代表,有风景,也有故事。相传有一高僧云游到此,在此岩台上诵经礼佛,一日呼出之气香若幽兰,二日吟诵之声婉若天歌,三日随风而起飞升上天。“佛经岩”由此而名。站在佛经岩,鸟瞰群山一派豪壮之情油然而生,更觉自然之伟大,个人之渺小。玉兰山不仅山石美妙,湖水同样妙不可言。比如在琴蛙湖高山湿地公园就可赏湖水之美景。琴蛙湖以湖岸水边多琴蛙而得名,2500亩的场域中,不仅有1800亩湿地景观植物,还有700余亩湖泊水域,植物与水交相辉映,水天一色,湖岸绿竹摇风,山鸟高飞,琴蛙低鸣。白天,湖上碧波荡漾,野鸭游弋,鱼群隐隐;晚上,湖景绿水显山,星光投射,如梦似幻,令人陶醉。而玉兰琴韵温泉度假酒店的存在,为人亲近玉兰山提供了一个媒介。
△摄影 何开明
玉兰琴韵,深藏山林,既尊重自然地貌,也在设计上精心布局。这个建筑群,环山抱水,落地窗贯通室内和室外,让人与自然不那么隔着距离,在随处可见的绿林中,温泉、餐厅、咖啡…….各种设施应有尽有。其中占地约25亩的药泉中心,上下三层,还分内外场,有大小泡池14个,接待区、购物区、淋浴区、更衣区.…囊括了各个功能区。玉兰琴韵的药泉与传统的温泉有很大不同,是用玉兰山泉水外加多种中草药熬煮,泡完药泉,身上能留下淡淡的药香味。
总而言之,住进玉兰琴韵,就可远离城市喧嚣,推窗见景,出门入林,晨起听鸟叫虫鸣,是不可多得的假日出游好去处。
金龙湖,四川最美人工湖
在合江,很多湖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是自带文化色彩的所在,比如450亩的人工湖——金龙湖。它因其形似龙角而得名,也因其美景而引人联想到神龙:当早晨朝阳照在金龙湖上时,湖面就会跳跃着粼粼的金片,似一条金龙,蜿蜓在绿色的群山里。
湖后是盘龙山,左是大金龙山,右是小金龙山,前是金龙溪,因此围绕着金龙湖延伸而出的风景,像是小说一般,故事曲折、情节高低起伏。通往湖的金龙溪,犹如“开篇”,给人铺垫自然氛围;金龙湖本身就是“高潮”,让人在湖水的静谧中感受舒适;藏在大金龙山、小金龙山、盘龙山等山中的铁锁关、金龙庙、斗龙潭就是“结尾,让人收心。
△摄影 文明君
金龙溪长约五公里,夹岸竹类挺拔,品种繁多,除了平常常见的竹类外,还有绵竹、西凤竹、罗汉竹、棕竹、箭竹、花竹、黑竹、方竹、斑竹等,尤以高大而黄绿竖纹的花楠竹最为奇特。到了这里,你似乎到了竹类家族的展示园,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纷纭和造物主的神奇。而金龙溪的源头,是一座高百余米的红色巨岩,一泉三叠从岩上倾泻而下。小时细如银丝缕缕,大时如飞流直下,雷霆之声传闻数里,所以也被唤为“响滩子瀑布”。
盘龙山是山脉的主峰,山顶有一状如龙头的巨石难怪风水先生说:这里是龙头吉地。站在山顶,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小宗山、五尖山、远处的大金龙、小金龙、九条埂绿涛起伏,滚滚而来。
△摄影 龙国兵
从石桥上横跨金龙湖,往南爬过盘龙山就到了川黔交界处的铁锁关。铁锁关山势陡峭,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铁锁关附近有壁山崖。崖畔有九处突出的石头形如龙鼻、龙嘴,因此被称作“九龙口”。铁锁关过去不远,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平台,叫皇城坝,又日点将台。传说明末清初,有义士在此聚众竖旗反清,他们在此点兵封将。铁锁关右边不远处的一悬崖叫猴儿岩,大群野生的猕猴在这里安家立业,生儿育女,嬉戏玩耍不亦乐乎。山顶盖有金龙庙,金龙神端坐其间,掌管四方水司。在大金龙山与小金龙山首尾相交的地方有一阔百余米、深不可测的碧潭:一泉从百米高岩直泻而下,声震山谷。传说是大小金龙斗法戏耍的地方,因此这里也被叫作“斗龙潭”。太阳落到西边的群山里,金龙湖懒懒地躺在山峦绿色的怀抱中。湖面上滑过几叶鱼舟,随着一阵惊呼,湖面上跳动着鲜活的音符、飘着激情的鱼歌……金龙湖秀美、神奇,令人向往不已。
而金龙湖畔,金龙云海国际康养度假区正在崭露头角。度假区横跨合江车辋、凤鸣两镇,以原生态自然山水为基础,以文旅康养、生态农业、旅居休闲四大产业融合发展为理念,将建设车辋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云岭茶养、田园康养、生态颐养、中药医养、云上水乡五大组团。度假区建设完成后,将形成以高山生态康养为特色,集高山避暑、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养生养老、会议服务、山地运动、科普教育、亲子游乐为一体的山地滨湖康养度假目的地。届时,人们将在山林中找到心灵的自由。
文:李翠华 王希(合江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供稿) >>>>相关阅读: 最合江(三)|我住长江头:三江交汇地的别样风采——桥,城市的破折号 最合江(三)|我住长江头:三江交汇地的别样风采——码头,铭刻人与城的故事 最合江(二)|匠心传承:历久弥新的技艺——古法酱油里的时间智慧 最合江(一)|“甜蜜”盛宴:一座丰收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