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贫困人口36.8万人 泸州市通过实施“四个一批”精准扶持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扶贫攻坚行动,创新推动目标、资金、项目、责任“四个到乡到村”,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政策保障“四个到户到人”,以达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的。 在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上,泸州市在每个贫困村设立50万元以上的产业扶持基金,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探索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试点,依托广东温氏集团,在64个贫困村,分别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市财政给予每个村补助,经营所得收益优化量化到贫困户,剩余收入归入村集体经济;推进就业技能培训,拓宽贫困家庭就业增收渠道,通过培训,让许多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泸州市还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将所有贫困户家庭适龄儿童全部纳入减免保教费范围,加大留守儿童跟踪接力关爱帮扶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以上措施,为310个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减少贫困人口36.8万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准滴灌”对口帮扶 一年多的时间,江阳区方山镇熊坝村71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养殖,已全面脱贫,原因是“第一书记”张礼斌的“精准滴灌”对口帮扶见了成效。 “这小伙子不错,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熊坝村老党员吴开奎翘起大拇指说。 近年来,泸州市选派324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向有20户以上贫困户的702个重点非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为了加大考核力度,泸州市将区县、乡镇党委书记抓“第一书记”工作纳入季度党建述职考核评议内容,因村、因人而异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并对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优先提拔重用。还建立“第一书记”调整、召回制度,对不适应、不胜任、作用发挥不好的“第一书记”进行了调整,责令派出单位重新选派素质好、能力强、熟悉热爱农村工作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 有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广大“第一书记”奋战在扶贫一线,投入真心真情真蹲实驻,做到“不脱贫不撤退”,赢得了老百姓的好评。 同时,泸州市把干部驻村作为扶贫攻坚的“精准滴灌管道”,组织500多个市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联系帮扶324个贫困村,抽调千名干部组建324个驻村工作组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责任人达到3.5万名,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扶贫措施到户到人。这些“精准滴灌管道”构建了到村到户帮扶体系,做到了副县级以上领导联系帮扶贫困村,机关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贫困村、农技员驻村帮扶贫困村,“五个一”全覆盖,确保了每个贫困户“有人帮、有人管、有措施脱贫”。 由于成效明显,全市多名干部群众荣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全省“五个一”帮扶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十佳村官”“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古蔺县扶贫干部余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 为村民“量身定做”产业 如何让致富项目见效?这需要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产业。 叙永县枧槽苗族乡观音桥村村民郑先银决定不再外出打工,政府专项的乌骨鸡扶贫项目,让他领养了190只丰岩乌骨鸡鸡苗,第一批卖了4000多元,让他和家人有了新的收入途径。 与郑先银相似,邻居罗贤国也有100多平方米的乌骨鸡大棚养殖基地,共计800多只的乌骨鸡,让罗贤国成为全村最大的养鸡户。罗贤国说,靠养殖年收入超过4万元。从“撒胡椒面”到“精细帮扶”,乌骨鸡养殖产业成为当地政府为村民“量身定做”的一道“大餐”。
据古蔺县护家镇镇长刘明强介绍,通过该项目,牛郎牧业公司对聘请来此务工的贫困户进行饲养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各村创造条件,以生态、科学、高效的方式发展肉牛养殖,促进当地贫困户持续增收、致富。 去年1月,500头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的纯种安格斯母牛在护家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安家,标志着古蔺县优质肉牛全产业链百亿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进入新阶段。该项目创新实施“国资平台+村集体+社会资本+群众助力脱贫攻坚”的共建模式,目前已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益。刘明强说:“这里的数百名贫困村民通过种植出售牧草、进场务工、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已实现收入超过60万元,整个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对所在的农场村145户贫困户已经实现全覆盖,预计今年年底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菜单式”的定向扶贫,按照“锁定对象,调查进村”的方式,进村入户查实情,帮扶对象一一确定,这样的精准脱贫,为村民“量身定做”产业,也让帮扶农户增收明显。 如今,泸州市引进了正大、海升、巨星、温氏等龙头企业,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助、社会参与、农户入股的方式,构建“企业+基地+专合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建设种养产销一体化基地,联动覆盖所有贫困村,建设脱贫产业园334个,覆盖贫困村218个、非贫困村148个,带动3万户、11万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逐步实现了“村村有主打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