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西南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2018级本科生马星宇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张洪为、王静的指导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影响因子5.65)上在线发表论文,题目名称为:《Transfusion-related immunomod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Focus on the impact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stored red blood cells》
这是马星宇负责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对肺癌患者的输血相关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成果。
“本科生做科研有太多太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我有过迷茫、痛苦、无奈,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庆幸自己没有放弃。论文见刊那一刻带来的满足感,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原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马星宇如是感慨。
兴趣:来自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在高中,马星宇就加入了学校的生物奥赛班,也是在那时,她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生命科学的种子。进入大学后,她发现西南医大附院输血科张洪为老师的“大创”项目组在检验系招人,于是,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加入项目组需要翻译一篇英文文献,以及对该文献进行ppt汇报,经过考核合格才能入组。那是一篇2014年发表在BLOOD的文章,影响因子高达22分。
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文献,当时作为大二学生的马星宇一字一句的翻译,做思维导图帮助理解,前前后后看了十几遍,最终汇报时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也正是因为反复阅读这篇高分文献,马星宇对sci论文的行文结构、语句逻辑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为以后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坚持:来自对成功的渴望
进入项目组以后的一年时间里,马星宇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上百篇文献,确定了研究方向,申报的项目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先后学习了血液标本的预处理、细胞外囊泡的收集、纳米粒子检测等实验技术,并开始撰写综述。马星宇与老师张洪为反复讨论后确定文章的写作提纲,边写边改。同时,她还要兼顾专业课学习和双学位的课程,获得两次“泸州老窖奖学金”。
“论文初稿交上去后,我非常忐忑,不知道自己近一年的付出是否有效果。”马星宇回忆到。但很欣喜的是,老师的反馈很好,至今马星宇的微信里还保留着张洪为老师的评价,动力不足时,就拿出来看一看鼓励自己。虽然评价不错,但文章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经过十几遍的修改,耗时大半年,最终完成论文的定稿并投稿。
感恩:来自团队老师的指导
马星宇一路走来,最想感谢的则是张洪为,因为他的带领,她成功走入了科研的大门,每当写作陷入停滞的时候,老师的点拨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明方向。如今,张洪为的项目组2021年已累计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4篇(总影响因子15.381)。
此外,文章定稿也不是结束,投稿也是一门技术活。在项目组王静老师的帮助下,马星宇从阅读投稿指南开始,掌握了如何选择期刊、撰写cover letter和highlights等一系列投稿流程。在经历多次拒稿之后,始终未放弃,终于接到期刊的返修信,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的点对点回复,最终获得了文章外审专家认可。
文:汪瑶 黄黎 图:由受访者提供(健康西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