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生财有道》 聚焦长宁,关注这些非遗技艺

来源:川南网 作者:长宁融媒 发表时间:2023-11-21 10:07
火出圈
11月15-17日
CCTV-2央视财经频道
《生财有道》栏目摄制组走进长宁


▲栏目组拍摄全竹宴
 
栏目组以体验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
长宁全竹宴、酱粑酱油、双河凉糕
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工艺
 
   据悉,《生财有道》是央视二套一档关注大众创业的财经专题栏目,栏目重点关注生动鲜活的创业人物,体验他们的创业生活,提炼他们的生财智慧,为经济生活服务。


▲栏目组拍摄葡萄井
 
在双河镇葡萄井
栏目组用镜头拍录了
泉水清冽,气泡群状若葡萄
晶莹剔透的葡萄井泉水
记录了双河凉糕制作技艺


▲栏目组拍摄双河凉糕制作技艺

双河凉糕
 
双河凉糕绵密细嫩、入口即化
集“凉、甜、绵、嫩”为一体
吃在嘴里
如同置身在山涧清泉中
惬意而舒服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
“双河凉糕制作技艺”用料考究、做法精致
有其独到的制作精髓



自清代以来
双河人就利用传统制作技艺
采用葡萄井井水制作凉糕



仔细选出饱满的“桂朝”米,除去杂质
用葡萄井井水洗米,浸泡10小时以上
经手工石磨磨米浆、熬煮
最后放在流动的葡萄井水中浸泡冷却
繁复的技艺与清凉的井水
造就了双河葡萄井凉糕独有的清透爽滑



正是长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长宁人精细勤劳的性格品质
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双河葡萄井凉糕

酱粑酱油
 
双河酱粑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历史悠久
这一技艺的产生发展
源于长宁县双河镇


▲栏目组拍摄酱粑酱油制作技艺


▲栏目组拍摄酱粑酱油制作技艺

千古奇观雌雄井水,酿造出的酱粑酱油
那独特的口感,是无可复制的
常鼎记酿造食品厂
1400多口百年以上的晒露缸和延续千年的珍贵祖传菌种
是双河酱粑酱油酿造技艺千年历史的重要载体
也是酱油酿造历史文化的意义符号



双河酱粑酱油酿造技艺的基本内容为:
酱油酿造过程中传统的特定的法则、
规程、及世代相传的技艺
祖传菌种制曲,高盐稀固发酵
长周期自然晒固
以及“秋子”(竹丝编制,用于浸入酱汁的圆筒形工具)浸出等法则
与其他酿造工艺有着根本的区别



清末民初时便在川南地区形成了
“双河酱油思坡醋”的不倒品牌
双河酱粑酱油酿制技艺
是长江上游流域乃至西部地区酱油技术
酱油文化的独特典型
对这一地区酱油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



在与川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长期交流、
渗透、竞争、融合的过程中
逐步创立了独特的酱油酿造技艺体系
所产酱油具有酱香浓郁,色泽棕红
体态澄清,味道鲜美,挂碗粘碗
久储不变质的优良品质



长宁全竹宴
 
是川南地区独具地方风味的名特菜肴
因其悠久的制作技艺而闻名图片


▲栏目组拍摄全竹宴
 
长宁全竹宴制作技艺为
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宁丰富的竹资源品种
提供了充足的以竹为主的食材原料
全竹宴是以竹荪、竹笋、竹菌、
食竹动物为原材料制作的菜肴
再配以竹子制作的器皿和餐用具
可谓满桌皆是竹,无竹不成席
令人大开眼界、垂涎欲滴



每一道菜都与“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可制作上千道的美味竹肴
长宁全竹宴源于
蜀南竹海景区佛教胜地的龙吟寺
以竹笋和竹荪制作的“全竹席”
从明朝至今代代相传,不断完善
已成为今天长宁接待贵宾的名肴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无论是高档饭店的宴席还是农家小屋的餐桌
随处可见竹的身影
长宁人食竹与竹相伴的文化基因
深深的烙印在长宁人的骨子里



全竹宴不仅只是美味佳肴
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
鲜明的地域特色
不管是食材本身的科学价值
还是饮食文化的族群认同和集体记忆方面的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空间方面
都具有独特的代表性意义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
长宁县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
加强非遗传承人才挖掘培养
强化非遗保护宣传利用
积极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企业、
进景区、进社区等工作
使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非遗进校园

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目前长宁省级非遗项目有5项、
市级非遗项目有3项、县级非遗项目有27项
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长宁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促进长宁县经济社会发展

   (长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编辑:百说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蜀ICP备12019884号 川南网信箱:597583136@qq.com 版权所有 泸州市马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2008 Luzhou Mading wenhua Digital Media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