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口感佳、营养丰富。2019年8月,在外务工的张豪看准赤松茸市场前景,返乡流转200多亩土地,投资100多万元在老家文登村建设赤松茸植基地。 “在地里种植赤松茸,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始终是‘靠天吃饭’,一遇灾害天气,很难保证收成。”张豪说。为提高劳动效率,保证赤松茸品质,2020年,张豪着手转型种植模式,新建17个床架式大棚种植赤松茸。“赤松茸喜阴,只需散碎阳光就能保证生长。大棚床架式种植,可以通过安装保暖、降温、通风设备,保证赤松茸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还能错季栽培,减少翻耕土地的劳动强度,避免不利天气带来的影响。一亩床架式大棚,至少相当于5亩地的收成。”张豪说。 据张豪介绍,采用床架式大棚种植,产出一类赤松茸居多,远销杭州、重庆、成都等地,价格能卖到50多元每公斤,比其它种类赤松茸高出10一20元每公斤。为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基地还依托纳溪林竹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竹屑发酵种植长裙竹荪等特色经济作物,拓宽增收渠道。 赤松茸种植基地不仅改变当地种植结构单一、土地产出效益低的问题,还让村民有了土地流转和就地务工两份收入。采收赤松茸、维护种植大棚,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基地长期劳务人员有20多人,季节性务工最多有80多人,每年土地流转支出10万余元,用工支出超100万元。 50岁的张治美是文登村四组留守妇女,从种植基地落地开始就一直在基地打工,几乎每天都泡在基地。“我流转了4亩多地给赤松茸种植基地,每年有2000多元收入,常年到基地务工能挣3万多元。”张治美说。像张治美一样,附近紫阳、将军、观音等村的很多留守妇女都到基地务工。她们希望基地能发展得越来越好,为大家提供更多家门口挣钱的机会。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赤松茸种植基地入驻不仅增加村民的土地收益,还给村民带来家门口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带来全新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在赤松茸种植基地示范带动下,文登村有近10个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稻鱼共育、高山猕猴桃种植等家庭农场。“村两委在土地流转、用工、政策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协助,帮助完善产业链,以联席会议等形式,让基地、专合社、家庭农场‘经验共享’,以产旅融合形式,促进乡村振兴。”文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巫恩湖说。 文/图:赵康明 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