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最近,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拉满,他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却主动“逆流而上”,他们白衣执甲,奋力坚守,选择把青春挥洒在“疫路”上。
与回家相比,坚守岗位,早日战胜疫情才是第一位!
朱丽萍(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12月初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感染者陆续住进呼吸与危重症科病房。作为一名大三的研究生,朱丽萍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心里难免有一点紧张。科室负责人和导师王荣丽教授一次次告诉大家:“同学们,不用担心,做好防护,我们要有医护人员的担当,同时,这也是你们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大家要用实际行动践行最初的誓言!”
这段时间,医护人员都像战场上的战士,平均每位在岗人员都增加了几倍的工作量。朱丽萍也每天早出晚归 ,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过去,朱丽萍周末都要回家尝一尝妈妈做的饭菜,眼下处于非常时期,母女两只能通过微信互相问候。“与回家相比,坚守岗位,早日战胜疫情才是第一位!”朱丽萍如是说。
一边学真本事,一边备考研究生
刘丰(内分泌科实习生)
明年即将本科毕业的临床专业医学生刘丰,在医院内分泌科的实习岗位上工作。没来医院前,刘丰就对医护人员们的“白衣执甲、无畏逆行”无比崇拜和佩服。今天,有幸与这些勇士肩并肩抗疫,刘丰深有感慨:“我不仅要学习老一辈医生的医术,更应该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刘丰每天早上6点半离家乘公共汽车,7点50分到医院开始一天的工作,12月初至今,刘丰坚守岗位,没有休息过一天。“看到我的指导老师们为了病人的身体健康,忘我地工作在临床一线上,作为一个医学生,我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身上这一份医者的坚持和奉献传承下去 。 ”刘丰认为。此外,他还在积极学习备考,成为一名医学研究生,以期学习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医学生涯走得更远更稳,实现自己医学梦想。
这是我分量最重的“毕业论文”
李佳芩(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面临严峻的疫情形式,硕士在读的成都女孩李佳芩递交了请战书,选择在一线直面疫情战斗,作出一个医学生应该有的担当。“不光是我,我们同专业同一届的20多个研究生全部都坚守在临床岗位上,我们甚至做好了就在医院过春节的思想准备。”
“从上周开始,科室医护人员的阳性比例明显上升,许多人不同程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几乎减员一半,在岗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都很大,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已然是常态。”为了工作方便,李佳芩备好换洗衣物和生活用品,直接住进了科室值班室,白天救治病人,晚上埋头写毕业论文。
李佳芩说:“每一天都很累,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年轻人必须迎难而上,这是每一位学医人的使命,也是我分量最重的毕业论文。”
最想获得的不是休息,而是理解
刘信双(急诊科规培医生)
“小刘,如果感觉坚持不住,就回去休息两天。”面对科室主任的劝说,急诊科规培医生刘信双心里清楚,即便是病了或阳了,可面对一波又一波涌来的患者,从主任到护士都咬牙钉在岗位上,大家都不辞辛劳,全力以赴守护患者的健康!
刚入职两个月,刘信双便见证了急诊科每天都无比忙碌的景象:12月19日夜班,5个医生一共接诊100多位病人,从晚上6点到早上8点,整整14个小时几乎没有看到有同事上过卫生间。
刘信双表示自己并不怕苦也不怕累,唯一担心的是来自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看急诊的,70%是60岁以上老人,因为有基础病的缘故,病情往往也更重一些,因此,家属常常要求立即输液和安排住院,但在医疗资源相当紧张的眼下,一切都要按照轻重缓急来进行。”刘信双说,急诊医学部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最想获得的不是休息,而是理解。
在忠山院区急诊部,一共有50多个“刘信双”这样的正在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他们都在带着医务人员的使命和责任负重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最初的医学誓言。
保证每一位孕产妇的安全是一名医学生的职责
鲜郑钧(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
作为一名刚上临床的研究生,在这个特殊时期,鲜郑钧接诊了一些新冠孕产妇,”面对病毒,我心里也会担心,但每当看到一个个的小生命接踵而至,就会让我充满干劲,并对战胜疫情充满了信心。”
疫情下,科室医务人员面临的很重的工作压力,科室也出现了人手紧缺的情况,但是科室主任张宇娇,傅晓东教授,住院总李伟、杨超等等老师们都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在岗位上,把病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老师们不退缩、不畏惧的辛勤付出,也时时刻刻地震撼着我们。
鲜郑钧表示,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在这个转择点上理应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地保证孕产妇的安全,让一个又一个家庭,圆圆满满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是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是战斗在一线青春力量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相信疫情终会过去 他们愿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不辞艰辛,执着追求 不忘医学初心
文:陈猛 梁婷 黄黎 图:综合整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