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泸州市纳溪区以“两突破一提升”为引领,深入践行“点线面”工作法,采取“交通+”发展模式,积极做好“建、管、养、运”各项工作,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搭建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的交通大平台。
外联内通 打通乡村振兴“毛细血管”
初夏时节,汽车行驶在G546纳溪段宽阔的公路上,车窗外不时掠过白墙黛瓦的农舍、花开正盛的田野、茂密的竹林……亮丽的风景和来往穿梭的车流一起,绘就了乡村色彩斑斓的梦和希望。这条被称为“最美竹林风景线”的公路,自2022年通行后,将丰乐镇、白节镇等20多个建制村融入泸州“半小时经济圈”。 国道546将纳溪区20多个建制村融入“泸州半小时经济圈”(廖胜春 摄)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近年来,纳溪区以规划建设的泸古金高速、江纳珙高速项目与现有的G76厦蓉高速、G93成渝环线高速、G321等国省干线和隆黄铁路为支点,围绕纳溪茶、竹、酒、乡村旅游、特色经果等重点产业,按照“交通+”建设模式,把“四好”公路建设成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
自2020年以来,纳溪区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建设了花湖路、来大路等一批产业路和大渡口镇凤凰湖至护国镇湾滩等美丽乡村路,建成农村公路261公里、安保工程79公里,“扶贫路”“产业路”130公里。目前,纳溪区有农村公路1342公里,等级以上公路占92.7%,密度达1.39公里/平方公里。“四好”农村公路联通了梅岭茶叶主题公园、凤凰湖、大旺竹海等35个旅游景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特早茶、护国柚、猕猴桃、黄金梨等特色产业发展,惠及群众10万余人,带动经济效益80亿元。
大湾路(大渡口镇——护国镇湾滩)将大渡口镇、护国镇的特早茶基地串联成片(廖胜春 摄)
通村畅乡 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百米”
“以前没有公路,到大渡口镇赶集,要走一个半小时,到最近的马庙场也要走40分钟,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小黄车,10分钟就能到镇上。”谈起现在的“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住在花湖路(花田酒地——凤凰湖)旁边的大渡口镇凤凰湖村村民张弟明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 纳溪海拔最高建制村——普照村通组公路(马光焱 摄)
修路是为了方便群众发展产业和出行。纳溪区在严格落实“路长制”,实施农村公路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同时,深入实施“金通工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亿元,建成新能源公交车充电站1个,新建港湾式公交站台、招呼站牌129对,采购新能源车61辆,开行公交线路30条,日均发班290车次、输送乘客约1800人次,实现城区公交全覆盖、乡镇100%通公交、建制村100%通客运,并创新开通赶集班、节日班、学生班等“响应式服务”,满足群众不同出行需求,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同时,整合交通运输、商务、供销、邮政等物流资源,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以区级物流中心、镇级服务站、村级物流配送点为建设节点,建成镇(街道)综合运输服务场站13个、乡村物流配送站点127个,提供“中心到站、站到点、点到户”的精准物流服务,实现物流配送全覆盖,有效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文:赵康明 柳波(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