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疫情期间,大多数市民“宅”在家里。“宅”的时间太长了,心理健康可不能忽视。 刘可智教授说,当前,要求市民尽量呆在家里,减少出门,这是切断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控制疫情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但是,这种较长时间呆在家里,有的人如果不注意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生活作息紊乱,造成身心健康状况下降的问题。而这可能又是破坏自身免疫力,降低抵抗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宅在家里的人民一定要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身平衡。 刘可智从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不同人群分别给出了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处理对策。
刘可智教授 :学生放假在家,有的同学可有大把的时间了,作业也做完了,爸妈也不管我了,就不停地打游戏,玩手机,不分昼夜,容易睡眠昼夜颠倒,打破了生物钟。 生活没有规律,没有保证充足的睡眠,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不仅对情绪有影响,学生阶段大脑和身体都处在重要的发育阶段,而睡眠是保证我们的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比如,生长激素在夜间分泌处于最高峰,因为你的熬夜或者彻夜不眠的玩游戏,生长激素的高峰期就被你随着游戏硬生生的玩没了。睡眠过程也是我们记忆、精力保持休养恢复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了符合生物节律的夜眠昼醒的睡眠,精力是难以恢复的,非常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抗击病毒侵害。
防止焦躁情绪,我们该怎么办?
刘可智教授 :对于儿童青少年,家长一定要督促他们保持规律的作息。
刘可智教授 :老年人尽管呆在家里,也要经常活动身体。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就像一部老旧的机器,时间长了不活动,就会机器生锈那样,出现一些健康上的问题。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有一个安全的场地,老年人朋友应该适度地活动腿脚,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消除老年人的焦虑感。 小贴士: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克服焦躁情绪,上班族也可以把这段“宅”在家里的时间当成是陪伴家人的机会。要知道,上班族因为工作原因,平时陪伴父母和儿女的时间不多,因此,大家有必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在家庭氛围当中,去表达对家人的爱。陪孩子做手工、做游戏,陪父母聊天、喝茶,这都是有利于放松身心、远离焦躁情绪的好办法。
刘可智教授 :网上偶尔会出现一些谣言,容易引起恐慌。因此,市民对于网上的传言,一定要注意甄别,发现一些来源不可靠的消息,或者“一看就是谣言”的消息,大家不要去相信,更不要让这些谣言影响自己的情绪。因为,成年人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成年人的精神稳定了,整个家庭就稳定了。 正确认识保护性情绪,大家从这几方面着手 刘可智教授 :有的市民看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增加,或者有亲戚、朋友出现了感冒等问题,于是就出现了惶恐,进而出现呼吸急促、出汗、面色潮红等情况。我想告诉大家,这种情绪是保护性的情绪,他是一种有利于我们自身保持警惕的基本情绪。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保护性情绪,反而是不利于健康的。因此,如果大家在出现紧张、呼吸急促、出汗、面色潮红等保护性情绪是,一定要告诉自己,这种情绪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性情绪出现了,如果大家自我调节以后,还是不起作用,仍然非常焦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刘可智教授: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我们的专业医生可以向市民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 对于心理咨询,大家不要觉得我联系心理医生,就不健康了。其实进行心理咨询有利于保护我们自己,所以,大家在自我调节有困难得时候,一定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同时,我们推出了很多让自己放松的减压训练,比如渐进性的肌肉放松训练等,帮助大家放松下来,消除焦躁情绪。 咨询方式如下 方式一、电话心理咨询 咨询热线:0830-3165295 方式二、网络心理咨询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疫情专项心理干预免费心理咨询”活动专区,选择相关医生进行免费心理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