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成果的获得,建立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国际化的医疗平台,和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强大的工程自动化科研平台长期密切的合作基础之上。 从2017年初开始,医院领导团队高度重视,由杜一华院长与田捷教授签署了科研战略合作计划,加速推进了此次研究的进程。由成果的通讯作者——中科院田捷教授全面负责,肝胆外科夏先明主任统一调度和安排科室相关技术人员参与,李波副主任协调与核医学科陈跃教授研究团队、病理科孙兴旺教授研究团队、超声诊断科等的紧密合作,由成果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胡振华教授、肝胆外科李波教授和方程博士等组成的核心研究小组实施了本次前瞻性、随机自身对照的“近红外二区荧光分子影像导航肝癌精准手术切除”临床转化研究。 共同第一作者 李波教授(左)、通讯作者 田捷教授(中)、共同第一作者 方程 博士(右) 本次研究是利用了近红外二区荧光(波长1000~1700nm),在人体具有的相对于近红外一区荧光(波长400~900nm)的高组织穿透能力、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力以及低信号干扰等特性,实现了术中对毫米级别肝癌病灶及转移灶的识别和清除。 特别的是在研究中,该技术协助外科医生看到现有术前CT、磁共振、PET等影像手段未能发现的毫米级大小癌灶,以及术中超声遗漏掉的肝脏表浅部位的微小转移灶、主癌灶切除后肝脏断面的残余卫星癌灶。 该技术不但能协助外科医生实现更为精准的肝癌切除,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副损伤,而且能实现更为彻底的微小癌灶清除,最终有望改善肝癌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和远期预后。 该研究成果还得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Sam Gambhir教授、程震教授的指导;结合了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应用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多家大型医院的近红外一区荧光影像系统的前期诊疗数据和经验;持续技术攻坚、密切医工结合,最终率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施了全球首次近红外二区荧光技术在人体的转化应用研究。 随着该技术可期的改进和临床推广,不但有望在肝癌的外科治疗上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手段,而且在恰当靶向探针的辅助下,有望推广到多种癌症的外科手术治疗中,更好的为患者赢得康复机会和希望。 肝胆外科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科研团队 成果共同第一作者简介 李波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 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会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外科ERAS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肝胆外科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微创与无创专委会肝胆分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肿瘤学会肝癌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抗癌协会胰腺癌胃癌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抗癌协会胰腺癌规范化治疗协作组副组⻓,四川省肿瘤学会神经内分泌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省医促会肝癌专委会副主委,成都市高新区医学会恶性肿瘤专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抗癌协会肝癌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包虫学组常委,四川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委会委员。 方程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
中国科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南方医科大学数字医学与肝胆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肝移植与肝胆外科硕士。
本文介绍的全球领先技术已经在西南医科大学肝胆外科临床应用。有肝脏肿瘤疾病困扰的患友及家属,可以来医院肝胆外科门诊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