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随着就诊患者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增多,全国各地的医院都面临着强大的救治工作压力。
与新冠病毒三年的拉锯战,西南医大附院经受住疫情防控大考,在当前的全力救治战斗中,有人问:“西南医大附院,你还来得起吗?”“那必须要刚起。”
这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对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患者的承诺。虽然作为一线高危人群的医务人员也成片感染,急诊、发热门诊就诊量翻几番……但是,医院挺得住也必须挺住!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危重症患者开通绿色就医通道 在患者最需要的时候,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卫健委的决策部署,坚持院领导统一调度管理。 对外: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实现患者能收尽收,应治尽治;
对内: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务人员调度一盘棋、病房床位收治全院一盘棋、医疗物资调度全院一盘棋,全力保障物资供给,为一线医务工作者筑牢保障防线;
全方位关心与关爱放弃休息回岗工作的医护人员 ,让他们既要顾大家,也能顾小家,安心坚守防疫一线……
使出“浑身解数”,只为筑牢战胜病毒的医疗救治堡垒。
实施分层分级救治模式
实现能收尽收,应治尽治
去年12月中旬开始,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两院区发热门诊和急诊医学部接诊量激增,一度为日常的数十倍之多。最新数据显示,医院以往的发热门诊每天诊治患者的数量在10—20人次,而现在是400+人次,最高一天甚至达到了800+人次;急诊医学部每天的患者数量从200+人次/日,上升至最高800+人次/日。就诊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病情严重。“不拒诊任何一个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面对如潮般涌来的病人,医院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迅速整合全院医疗资源向一线救治倾斜。
打破按学科、按专业收治患者,确保能收尽收、应治尽治。医院使用分层分级救治模式,将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分类治疗、分层管理:发热、咳嗽的轻症患者建议居家治疗;肺部有改变的普通型患者收治到外科病房;肺部症状严重且有基础疾病的重型患者收治到内科病房;需要插管、上呼吸机的危重症患者收治到重症医学科救治……与此同时,医院做好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救治,为危急重症患者开通绿色就医通道,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实现新冠患者和普通患者的能收尽收,应治尽治,全力保障百姓健康。
为最大限度收治患者,医院明确“全院一张床”思路,打破按学科、按专业收治患者的常规做法。医院现有病床3200多张,如今一半以上用于收治新冠相关疾病的患者:外科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内科病房以收治重型患者为主,中心ICU和各专科ICU则收治危重症患者;医院成立了重症管理委员会,组建急危重症新冠病毒救治专区,专门用来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扩充综合重症床位和备用可转化病床,从原有的77张扩增到268张,并统筹管理和调配全院呼吸机、CRRT、微量泵等仪器设备。
开通重症患者就诊绿色通道,确保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医院作为四川省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还承担着川南地区新生儿的救治工作。在新生儿科,100多个刚出生的宝宝遭受病毒的折磨,这里有50%以上的患儿来自市外,50多个无创呼吸机高负荷运转,为确保患儿健康,医院还在筹备增添设备。除了保障孕产妇、儿童患者的救治通道,在老年重症患者、有基础疾病比如脑卒中、胸痛患者的救治上同样享有绿色通道。
多措并举保障护理工作有序开展。成立重症护理巡查指导专家组,负责双院区新冠患者救治护理质量控制,防重症、降死亡;选择入舱或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作为重症护士轮值储备人员,建立每日六人组的重症护士轮值制; 以护理部两位副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另调配5名临床科室护士长参与急诊现场办公,建立护理专家进驻急诊医学部协调机制;由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室年轻护士长,护理部干事组成护理部值班成员,建立并落实护理部主任值班制度;建立重症护理“人力池”,共有十批重症储备队720人,实时调整护理人力资源。
线上线下救治相结合。医院互联网医院于去年12月13日开通“病毒性感冒专区”,提供在线咨询、问诊、开方等功能,至今已有700余人次问诊,让很多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取药,有效减少线下医疗的聚集感染风险、避免医疗挤兑。
发挥三级诊疗制度作用,科学调度灵活转诊。充分利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的23个医联体单位和149个专科联盟,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就医需求的患者建立上转下转机制,畅通转诊渠道,落实分级诊疗;同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加快网络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以组织医疗与管理专家团队下派和适时远程会诊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真正达到三级诊疗制度落地实施并发挥其作用。
没有内外科医护
只有治病救人的“白衣战士”
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减少重症率、降低病死率,这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执行这一重要任务的“战士”就是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在这个特殊时期,全院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手挽手、肩并肩筑成一道护佑生命的钢铁长城。
急诊就是战场上最激烈的前线,医生护士就是冲锋陷阵的勇士。目前急诊抢救室的床位、担架、轮椅永远都是满的,但面对不断送来需要插管的患者,急诊医学部的医护人员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患者身边。为此,医院在10余个科室抽调骨干力量分梯队支援急诊医学部,实行6—8小时三班倒工作制,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及研究生自愿请缨,加入急诊医学部一线工作。
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而言,在全院一张床,一个科的背景下,他们不仅是患者最需要的医护人员,也是兄弟科室最需要的指导老师。医院采取呼吸内科专科医生与各科室进行分区域组团式的对接方式,医生奔走在医院的各个科室,群里会诊指导的信息响个不停,但是攸关性命,任何人即便是轻伤,再苦再累都不会下火线。
重症医学科是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战场”,重症床位住满了患者,且周转率是平时的2-3倍,抢救的老人中最大年龄为102岁……医院迅速成立重症专家组,统筹内科、老年病科、感染性疾病科等10余个科室的专家24小时随时支持重症学科危重症患者的紧急救治工作,并制定快速准确的救治方案,减少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患者的几率。
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是守护重症患儿的第一窗口。为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此时此刻已经不分专科重症,只要是患者需要,他们便会全力以赴。
还有众多的科室,产科、妇科、骨科、眼科、乳腺外科等等,此时的医院没有内外科医护,只要治病救人的“白衣战士”,当前,医院各专科不仅救治新冠病人,同样开展专科诊疗工作,医院开展了多台危急重手术,如孕妇患重症肺炎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医院多学科合力救治母子平安;89岁新冠阳性患者突发脑出血,实施了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此外,医院还承担了川南地区重症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来自内江、自贡、乐山以及泸州本地的医护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开展成人及儿童救治的周期性培训。
医疗物资依规高效保障到位
为战斗奠定坚实“粮草”基础
医疗救治责任重,物资保障是关键。近段时间,医疗物资和药品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为确保第一时间满足医疗物资需求,后勤保障部开启全天候“备战”模式。虽工作紧急、事务繁琐,却紧张有序、繁而不乱。他们在白天忙碌着分发物资,保障需求;在夜幕中清点着刚运回的货物,登记入库;在灯光下核对着一天的数据,确保无误,披星戴月已成常态,加班加点已然习惯。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N95口罩储存量由3万个增加至20万个,医用外科口罩由30万个增加至50万个,防护服由2000套增加至6000套,手术衣由1000套增加至5000套,隔离衣由1000套增加至3000套,氧气瓶的储量从60个增加至140个。
为提升管理效率,医院紧急新增四家物资供应商,还每日对库房物资库存及每日发放量进行盘查,及时补充库存,确保各类物资依规高效保障到位。
在最初退烧药品极度短缺、难购买期,为最大努力让更多患者在短期内有退烧药可用,药学部对洛索洛芬、双氯酚酸钠缓释胶囊、布洛芬缓释胶囊、酚麻美敏片等口服药品进行了手工拆零。
为优先满足儿童、孕产妇、老年重症患者的用药需求,及时更新维护开药规则限制,确保重点人群用药,最大努力保障治疗用药需求,综合采购部、药学部多方寻货,紧急采购了小儿退烧用药品6种、成人退烧用药品8种,以及新冠治疗药品阿兹夫定片、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
前线全力以赴,后方保障充足。一次次紧锣密鼓的物资采购、一项项应急保障措施的实施、一批批送往抗“疫”一线的物资,为这场攻坚战奠定了医疗物资的保障基础。
顾大家也要保小家
温情流露于每一个附院人
在这段急速奔跑的救治环境下,医院护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而这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坚守与付出,于医院而言,既要顾及大家,也要保护小家,关心关爱职工是医院的真情流露。正如2022年12月14日,医院在《致西南医大附院人的慰问信》中写道:新一代的你们,正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因为生命需要,你们总在逆向奔赴,时代赋予你们不同的担当,社会赋予你们不同的责任,你们的坚持,时间不会辜负,你们的付出,人民不会忘记。向在人民需要时,坚守职责的你们致敬!向在祖国需要时,勇于担当的你们致敬!
为关心关怀坚守在医疗救治与疫情防控一线医护职工, 2022年12月23日,医院党委书记徐勇、院长江涌等在家院领导前往忠山院区和康健中心院区门急诊、临床、医技科室慰问坚守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并送上慰问品。与此同时,医院工会也通过22个分工会向有需要的医务工作者发放了1000份抗疫爱心慰问包,包含温度计、酒精、抗原试纸、口罩、消毒巾等物资。
医院为最大努力关心关爱职工,降低在院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分三批次向全院职工、进修生、规培生、实习生、劳务派遣工、三方派遣人员等10000余人发放了防疫中药汤剂。
随着院内发烧发热人员的逐渐增加,药学部先后为全院各科室配备及发放了治疗药品。此外,医院食堂还特意为病员群众及医护人员熬制红糖姜汤水。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他们是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也是一个个普通人;他们都在用最大的努力,扛起自己身为医务人员的那一份职责,他们在尽最大努力做着尽可能的事儿!
文:汪瑶 黄黎 路霞 图:综合整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
|